“从人人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是姜桂凤在谈到“创卫”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身为农贸中心市场业户的姜桂凤也正是从清理好摊位前后的卫生做起,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支持和参与全市“创卫”工作。 姜桂凤在农贸中心市场卖菜已有三十多年。蔬菜摊位的业户常年是凌晨进菜,然后摘菜、摆菜,经常是菜叶、泥土满地,极易造脏。为了给大家做出榜样,姜桂凤就在自家摊位后面摆个大垃圾桶,随时清理垃圾。 去年市里投资五百万改造农贸中心市场,环境标准要求更高。姜桂凤更加注意保持摊位前后卫生,蔬菜摆放整齐。除了自家的垃圾整理干净外,她还帮助和监督别的业户清理好摊位周边环境。 热情开朗、手脚勤快的姜桂凤用行动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业户,在业户中赢得好口碑,她也年年被评为农贸市场的示范户。
在福民街道桥西社区,不少居民都知道邱传芳是一个闲不住的热心人,她热心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在卫生城创建中,她更是热心为“创卫”加油、出力! 今年六十四岁的邱传芳在桥西社区算得上小名人。2015年,她被评为“吉林好人”,邻里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社区好人。几年前,热心的邱传芳收养了一位九十多岁的孤寡老人,一直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精心照料。 在我市全国卫生城创建中,热心的邱传芳更是积极参与,经常起早贪黑协助社区网格员入户宣传和走访,帮助网格员联系家中无人的住户,说服住户清理自家门前的“三小五堆”。 为改善老旧小区面貌,前段时间包保单位在邱传芳居住的二手车小区施工,邱传芳主动提供自家的水电,主动帮助施工单位跑前跑后。平日里,邱传芳更是坚持打扫楼道,擦拭楼梯扶手。而做这一切,在邱传芳看来开心而又理所当然。
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科科长宿立新,在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出色地完成了餐饮行业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为做好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宣传工作,宿立新精心准备材料,强化宣传教育,多次组织执法人员、食品安全员和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她认真研究评估标准,不论节假日、休息日,每天都在单位,甚至坚持带病工作。说起宿立新认真负责、勤劳敬业的工作态度,她身边的同事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打造慢病示范餐厅工作是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先决条件,宿立新对重点单位多次反复检查指导,包括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制度和档案、环境卫生等具体环节,从卫生设施到文字材料均一一列出清单,手把手逐一解决。 宿立新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食品监管人,她觉得,能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市人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就是最快乐的事。
在湾龙镇莲河村,有这样一位好丈夫,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所有的家事和农活儿,他一样也没耽误,用满腔的爱撑起一个家。 每当天气晴朗,莲河村的村民总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老大哥用轮椅推着妻子散步,不时还传来两人幸福的笑声。这样温馨的场景已经上演了十几个年头。14年来,马国林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那份爱,不离不弃。他对家庭的责任,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感动着周边的村民。 2003年,马国林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受伤,导致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马国林一个人身上。从那时起,马国林就专心照顾妻子,每天给妻子做饭、按摩、带着出去散步。家里种了6亩地,农闲时还得在附近做些零活贴补家用,自己再忙再累,他都会陪妻子聊天、散心。在马国林的眼中,照顾好妻子,陪她开心度过每一天,就是最幸福的事。
王清龙,现任市交警大队梅河中队指导员,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工作中,坚守岗位,奋战在一线,为我市创卫成功做出了贡献。 2016年,经国家爱卫会检查组暗访检查,我市以总分806.9分顺利通过验收,获得全国卫生城的殊荣,这标志着我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荣誉的取得包含了我市所有人民警察、道路交通管理者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王清龙同志就是这支吃苦耐劳、坚守岗位、默默奉献队伍的带头人。 自2012年9月任现职至今,王清龙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创卫工作,带领队员栉风沐雨、寒来暑往的战斗在交通管理工作的最前沿。为了把创卫工作做得更好,王清龙经常与中队班子一起研究与制定工作方法,带领队员们到城区重点路段对违停车辆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各路段车辆有序停放,看到地面垃圾,王清龙总会弯下身子捡起,保障城市面貌整洁。 创卫工作虽安排紧张,但本职工作也是创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王清龙因执勤工作不慎摔倒,导致右膝前交叉韧带撕裂,被评定为伤残人民警察,因右腿有伤导致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产生疼痛感,每到阴天下雨就更加疼痛难忍,王清龙却从未因此耽误过工作,作为中队指导员,对中队所有案件都亲力亲为,对各类交通违法认真梳理,仔细排查,2016年制2017年上半年,共办理非法买卖国家公文证件2人,办理酒驾案件133起,醉驾案件94起,有效震慑了交通犯罪,为我市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王清龙正是因为这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领导作风和对梅河口这座城市的热爱,带领全体民警严守岗位,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确保了我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圆满完成。
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中,市房产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书记耿大庆,身先士卒作表率,履职尽责促创建,出色地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为确保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耿大庆几乎整天泡在单位,从宣传、路面、排水和基础设施的正常维护,到创建工作的应急性工作,他无不亲自过问。他还多次到小区实地调研指导工作,详细了解小区存在的问题,热情接待业主的诉求,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48岁的刘光明现任市卫生疾控中心主任,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他带头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疾控中心作为“创卫”工作的骨干单位,负责传染病防控、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公共场所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学校卫生监测等“创卫”工作任务。刘光明带领疾控中心干部职工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开展了一系列疾病预防与疾控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国家爱卫办技术评估专家的好评。刘光明同志每周亲自带领大家到包保的无物业小区去清理垃圾、小广告等卫生死角,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 作为市疾控中心主任,刘光明熟悉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业务领域,利用行业优势多次发动宣传攻势,在全市大力宣传“创卫”,他亲自策划、指导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展板80余幅。 按照市创城办公室《关于规范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资料建党工作的通知》要求,刘光明同志及时抽调相关人员组建工作小组,利用一个月时间对2013年以来的创卫工作所有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并已顺利通过验收。“创卫”工作自2013年启动以来,疾控中心作为主要主导单位之一,工作量大,刘光明同志带领中心全体职工工作在一线,由于长时间的积劳成疾11月份,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倒在工作岗位,手术住院期间也积极主抓工作,拆线之后立即投入到“创卫”工作中,于2017年2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技术评估组验收。
8月11日,吉林梅河口市福民街道残联专职委员任小娇代表吉林省残联在山东省济南市的省会大剧院倾情演绎歌曲《一壶老酒》,获得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东部片区)声乐类二等奖。 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四年举办一次。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分东部与西部两个片区,分别在山东省与重庆市举办。东部片区汇演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山东省残联、济南市政府承办。东部片区汇演从8月10日-16日历时五天半时间,比赛项目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个类别,全国16个省(市)区代表队105个节目、1500名演职人员参加。 32岁的任小娇是吉林省梅河口市福民街道砂轮社区残联文体专职委员。从小就喜欢唱歌,因为身患残疾,从来不敢站在人前唱歌给别人听,怕别人笑话身体上的缺陷。能站在舞台唱歌是她从小到大最大的梦想,可是身体的残疾一直导致心理自卑,她始终无法克服心理障碍,不敢自信的面对向往的舞台和观众的目光,甚至觉得无法实现梦想。梅河口市残联领导得知她的情况后,多次为她提供参加梅河口市的大型演出的机会,不断鼓励她要勇于面对生活、勇敢追求梦想,帮助她树立了舞台表演的自信心。 任小娇在吉林省、梅河口市残联的关心支持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下,演唱水平快速提升。之前代表梅河口在省里,荣获二等奖,经过省残联的严格选拔,这次任小娇又脱颖而出,代表吉林省出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同时任小娇的节目被选中参加开幕式表演。 任小娇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不忘感恩回馈社会,积极参加社会爱心公益慈善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梅河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光彩,发挥光和热。 任小娇用歌声唱出自信和坚强、用歌声托起一片蔚蓝、为传承民族文化、歌颂文明梅城、丰富残疾人精神寄托、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贡献特殊的力量!
今年47岁的辛若竹现任市产品质量检验所总工程师。她没有豪言壮语,却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感动着全所的干部职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标杆和榜样。 在二十余年的质检工作中,辛若竹一直从事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技术上大胆创新,先后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分别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以第一责任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4项,省质监局科研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实现了市级质检机构承担科研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的零的突破。 作为一名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她在领导和同事们心目中有着响当当的分量,都说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以精细严谨的作风,炼就了“听、闻、看、摸”的硬功夫,在大家眼里,辛若竹是“专家”、“大拿”。只要技术方面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找她就能解决。 工作上的事无小事,自家的事却无暇顾及。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质量要求高她已习以为常。多年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为了工作,节假日很少陪伴亲人去欣赏郊野的风景、享受户外的阳光。繁忙和苦累造成身体的疲惫,而紧张的工作却带给她精神上的充实感,职业的神圣激发了对工作的大爱,使她觉得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育才社区居民唐昌梅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弃婴董平,将她当作自己亲孙女一样抚养成人,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 2001年初春,唐昌梅在莲河大桥上捡到一个瘦弱婴儿。唐昌梅将婴儿抱回家后,用自己的体温给孩子取暖,喂孩子奶粉。一个月后,唐昌梅将孩子抱到医院检查,所有的医生都说这孩子肯定活不了,在唐昌梅的精心照料下,奇迹出现了,孩子活了下来,唐昌梅给孩子取名为董平。 小董平到了该走路的年龄时,唐昌梅发现孩子的腿有问题,经医生诊断孩子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导致的轻微脑瘫。所有的医生都建议唐昌梅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她的儿女也劝母亲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可唐昌梅坚决反对,将董平留在了身边。 董平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家离学校远,唐昌梅又担心董平无法像同龄的孩子一样正常上学,唐昌梅就每天用自行车推着孩子来回上下学,风雨不误。唐昌梅和她老伴耿长贵两位老人靠洗碗和蹬三轮的微薄收入坚持给董平治病,甚至借钱为董平治病。经过两次大手术后,董平身体状况恢复的很不错。 董平也很努力的学习,在升上初中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了她的情况后对她都格外的关爱。有段时间唐昌梅累病了,在住院期间,董平怕爷爷陪床累坏了,自己一个人照顾奶奶,让老人倍感欣慰。 育才社区知晓唐昌梅老人家中的状况后,也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们,还召开事迹报告会,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她,帮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