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返回外部展示平台
索  引 号: 112205810135887711/2023-03311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标      题: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等五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梅政发〔2023〕10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等五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办局、直属企事业单位,驻梅有关单位:

  《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实施方案》《梅河口市融入“双廊”建设实施方案》《梅河口市连通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实施方案》《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实施方案》《梅河口市助力打造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2023年9月25日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梅河口市全面融入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实施方案

 前  言

  2021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突出长春现代都市圈“一主”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包括梅河口等全省各城市协同发展。《梅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梅河口市主动承接长春产业转移,围绕与长春和周边区县互利共荣产业,探索收益共享模式,承担起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桥头堡的作用。

  为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力构建梅河口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梅河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根据《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2021—2025年)》《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编制《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推动梅河口市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实施方案》范围主要包括梅河口市全域(即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新合镇、曙光镇、中和镇、进化镇、一座营镇、水道镇、康大营镇、牛心顶镇、黑山头镇、李炉乡、杏岭镇、双兴镇、兴华镇、吉乐乡、小杨满族朝鲜族乡、湾龙镇、梅河口高新区),总面积2178.89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61.68万人。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梅河口市近年来综合实力逐年增强、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营商环境逐步优化,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前列。经济稳步增长、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优势,为梅河口市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理位置优越。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全市幅员2178.89平方公里,距长春163公里,距通化市区101公里,位于吉沈、长通两线交汇点,全市境内现有沈吉铁路(国铁Ⅰ级)、四梅铁路(国铁Ⅱ级)和梅集铁路(国铁Ⅱ级)三条铁路线路,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门户和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经济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梅河口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速度增长,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290.09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7.5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87亿元,其中域外投资超过80%,连续9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1位。

  产业协同发展。持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4+3+N”现代产业体系。医药健康产业优势凸显,保持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总量占全省20%,梅河口市中心医院与吉大大学第一医院合作,成立吉大一院梅河医院;食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传统果仁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荣获“中国皇粮御米之乡”称号;商贸物流产业持续集聚,投资兴建的传化物流港、农批冷链物流等项目,对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强韧支撑,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东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建成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奖,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先进地区,与长春市联合举办大型音乐会和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异军突起,2022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增长67%;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亿元,增长17%;装备制造业、建筑及其配套产业蓄势赋能,梅河口市装备制造产业园与长春市形成了原材料、零部件配套等方面合作。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梅河口市建成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域外学生累计就学人数达到1万名,成功举办2023年将承办吉林省第十九届运动会,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坚持用绿色理念发展梅河口市,加大秸秆禁烧管控力度,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0%,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绿美梅河大地”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0%。

  (二)发展形势

  发展机遇。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做出明确部署,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吉林省委、省政府也作出了建设长春现代都市圈的批准,建设梅河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梅河口市自身也通过驱动战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走在全省发展前列,为新时代梅河口市积极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实现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注入了新能量。

  面临挑战。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加速走向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梅河口市深度融入长春现代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梅河口市经济总量不大、以医药健康为主导的产业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释放、创新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与长春市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梅河口市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仍然存在挑战。

  重大意义。梅河口市深度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推动梅河口市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接。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吉林省科技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与长春市互补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梅河口市作为吉林省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作用,引领梅河口市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三三四四五五”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以支撑建设都市圈2小时通达圈辐射协作区为引领,以全面融入长(春)辽(源)通(化)发展带为目标,以建成吉林省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与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共建,协调共进。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位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梅河口市人才与长春市人才流动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与周边城市联合打造区域联合共同体,形成以长春为核心的区域联动、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

  数字牵引,开放合作。将数字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打造新型智慧都市圈。与发达地区开放合作,培育区域性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营造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

  发挥特长,分工协作。树立都市圈一盘棋思想,发挥梅河口市在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协同长春市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分工明晰、优势凸显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绿色低碳,民生共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参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的梅河口市居民获得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与都市圈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都市圈2小时通达圈辐射协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建成支撑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吉林省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率先成为创新型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桥头堡。梅河口市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四五”期末,实现“6868”奋斗目标。经济总量翻一番,达到6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80亿元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梅河口市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数字梅河口”工程建设实现重大进展。把梅河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城市。

  率先成为协调型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领头雁。明确与长春市产业发展的分工,形成互补型发展格局。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率先成为宜居型现代化都市圈的先行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显著,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治理,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以上,努力将梅河口市建设成为长春市的后花园。

  率先成为开放型现代化都市圈的排头兵。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功能显著提升,会议会展经济大幅发展,市场主体数量增加,市场活力充分释放,营商环境逐年向好。

  率先成为共享型现代化都市圈的带头者。积极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与都市圈内城市均衡配置,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实现与都市圈内城市医疗、教育、文体资源共享,促进形成共享型现代化都市圈。

  三、提升医药行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建设医药创新平台载体

  依托梅河口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坚持多元化、新型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以梅河口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为引领,整合全市医药资源,打造梅河口医药健康产业区域创新研发中心。大力推广中药产业和特医食品产业,重点培育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引进天衡、鲁南等设立技术转移孵化、知识产权保护、中试等科创服务机构。以四环医药、国药集团、步长制药、弘美制药、万通集团等企业为主导,联合吉林省动物基源生化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梅河口高新区设立研发与检验检测机构。围绕健康医药、健康食品用品等产业需求,推进四环、步长、天衡、鲁南、冠界、麦孚等高新技术企业采取自建、共建、并购等方式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筹划成立“医药健康产业企业家联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孵化,培育医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梅河口工作站建设,围绕都市圈建立起医药产业院士联盟。培育一批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新型研发组织,积极发展研发众包、设计众包等新型研发服务业态。

  (二)深化校地合作与吉浙合作

  加强梅河口市中心医院与吉大医院合作,设立吉大一院梅河口医院,引进吉大一院专家团队入驻梅河医院,通过团队支援、定期支援、帮扶创新、远程诊疗等方面举措,打造吉林省东南部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成为全省校地合作的典范。

  (三)构建医药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大力聚集四环制药、国药集团、步长制药等高成长性医药“种子”企业群落,汇集重点工程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打造融合交流型创新社区,完善开放包容的创新制度环境,形成梅河口生物医药“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开展科技联合攻关,鼓励梅河口市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企业与吉林大学、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引导和支持梅河口高新区龙头企业加入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引入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优化提升传统平台功能,构建完善的“创业苗圃-科技创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加速器”一体化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探索与都市圈内城市在健康医药、健康食品用品领域设立专业孵化器,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的人才孵化服务机制,建立企业内的创新项目育成机构以及面向行业的企业孵化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良性发育。实施医药类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依托食用菌、松子仁、大米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发膳食纤维、特殊膳食、营养配餐药膳等特色功能食品。立足现代中医药产业,致力建设面向东北亚、面向国际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平台,发挥梅河口健康医药产业园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梅河口市对都市圈生物医药领域的支撑作用。

  

专栏1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糖尿病药物产业基地、化学原料药产业基地、抗肿瘤药产业基地项目、四环制药固体制剂项目、吉林天衡英睿制药有限公司制剂车间建设项目、梅河口市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项目、梅河口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期)项目、智能光电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智能光电医疗科技产业园)、医用冷敷贴项目、梅河口市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四)打造区域医药健康人才培养高地

  以医药健康产业亟需的产业工人、应用型技术人才、创新型开发人才为重点,牵头建立都市圈人才共同招引和柔性使用机制,联合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技能人才招聘会。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梅河口医药健康人才工作基地,吸引优秀人才来梅。激励医药行业人才入梅创新创业,依托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都市圈内医学院校,面向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委培一批高质量从业人员,形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高地。积极引入健康医药领域专家院士,瞄准健康医药前沿技术,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探索建立与周边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及大型猎头公司的合作模式,共享健康产业人才资源。提高高层次人才入梅待遇,扩大“吉享卡”在梅使用范围。选派具有较强发展潜质的中青年专家和后备人选,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健康机构进行学术访问,与都市圈内其他地区进行人才资源交流,培养一支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健康医药产业带头人。

  四、推动重点产业分工协作

  推进梅河口与都市圈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融合衔接、错位互补的产业协作新模式。在农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实现与都市圈内各地区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共同提升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梅河口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黑土地资源优势,连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围绕果仁加工、白酒酿造、方便食品加工产业优势,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建立食品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在壮大食品加工产业园的基础上,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对接,建设网络销售体系,打造都市圈农产品集散中心。

  酒类加工。做足“水经济”,积极拓展酒精产业链条,重点支持阜康酒精、正方农牧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丰富保兴泉品种,持续扩大新梅城精酿啤酒产能,提高泸州老窖白酒生产基地效能,推广菊乃香清酒等项目面向全国市场,持续将花果酒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将梅河口酒业品牌打响、打亮。

  果仁、大米加工。依托东北亚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籽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建设,发挥世界最大的果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引导梅河口市果仁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组建国有米业集团,提升梅河大米品牌塑造能力,保证梅河大米“吉林老字号”质量。擦亮“梅河果仁”“梅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壮大果仁、大米等优势产业集群。

  方便食品加工。以红梅镇为重点,鼓励昌德、立元、澳隆等方便冷面、米线加工厂提升产量,打造方便食品加工基地,建设方便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拉大方便食品产业链条,做足休闲食品、餐桌食品文章,积极融入“梅河臻品”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扩大线上销售量。

  健康食品加工。鼓励四环制药、津升药业、麦孚营养科技等龙头企业按照特医食品的生产条件,积极申请注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设特医食品研发平台,生产糖尿病、肾病、恶性肿瘤、肝病病人专用的全营养、特定全营养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保障适用人群营养需求和食用安全。

  特色产品加工。严抓梅河大米品牌建设,开发应用调质、营养强化、绿色存储等技术。做大做强松子仁精深加工,发展松子原油、松子食用油、松子饮品、松子日用品、松子保健品等特色优质产品。支持正方农牧、曙光农牧、万家福食品等畜禽产品、食用菌加工企业实施扩能改造、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专栏2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特医食品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立元食品厂米线加工项目、昌德食品有限公司甜玉米深加工项目、高新区健康食品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大集团方便米饭项目)、梅河口市高新区健康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圻祥速冻食品和方便食品建设项目、辣白菜生产项目、权品山特色产品开口坚果生产线建设项目、泸州老窖白酒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精酿啤酒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菊乃香清酒公司新建生产项目、普川清酒建设项目、果仁产业园建设项目、梅河口市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梅河皓月肉牛产销一体化项目)。

  (二)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1.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充分发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制造业体系完备优势,锚定市场前沿和发展需求,补短板、锻长板,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引进项目落地梅河口装备制造产业园。发挥头部企业带动集成作用,加大产业纵向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全力推进与长春旭阳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合作,合力引入北汽集团建设现代新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推动吉林省福通贸易汽车座椅加工厂项目落地梅河口高新区。持续深化与中建八局、长春建工、上海五建、中如建工集团合作,发挥建筑业协会作用,组建建材集中采购平台,加强企业间原材料供应。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谋划建设建筑业配套产业园,推动建筑新型材料项目投产达效,围绕商砼、干粉砂浆销售,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绿色节能建筑配套材料。推动建筑业配套园区起步建设,带动都市圈内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积极承接长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

  

专栏3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新型建筑装备五厂两站一中心一基地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新型建筑材料项目、吉林远通路桥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沥砼和商砼拌合站建设项目、绿可梅河口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盛鑫新型建筑材料(赛柏斯)建设项目、梅河新区汽车产业园建设项目。

  2.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培育发展5G应用、信息技术、软件应用、网络安全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医药、特医食品、方便食品、现代物流企业进行数智化改造升级,推进中成药、原料药数字化提取,在医药、特医食品中试、临床阶段,与吉大一院梅河医院合作,探索医疗数据资源应用价值。积极开展“数字+产业提升”工程,推动共享经济、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以软件开发应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原有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行动,培育智能型企业样板工程,面向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大数据资源掌控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价值挖掘能力,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通过政策倾斜,培育都市圈信息技术产业新增长点。加快“数字梅河口”工程建设,实施梅河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媒体融合数据平台、梅河口高新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等重大工程,协同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建筑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政务服务应用。

  

专栏4  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梅河口市医药、特医食品、方便食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数智化改造提升项目、梅河口市智慧旅游服务与运营平台建设项目、梅河口市智慧食安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梅河口市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媒体融合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梅河口市智慧养老项目、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梅河口高新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梅河口市建设工程项目数字化智能远程监控平台项目、东北5G+大数据物流储运一体化建设项目、梅河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项目、媒体融合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梅河口高新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数字梅河口工程项目、5G主城区及大乡镇覆盖工程、5G基站建设工程、智慧水务、智慧供热、智慧燃气、城市传输管网信息平台、智慧城管、梅河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梅河口市灾害防控保障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保障平台)建设项目、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项目、梅河口市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大数据平台。

  (三)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

  1.发展文化体育业

  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不断挖掘东北不夜城等知名文旅街区元素,逐步探索开发城市文创IP和衍生品开发,推出兼顾民俗、非遗、景区、地标等内容的梅河新区手伴系列文创产品。

  推动两地博物馆间协同发展,注入现代文化活力,加强革命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创新发展。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小镇,加快关东巷、关东文化广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文化节、演唱会等文化品牌,打造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发展高水平体育产业。以“五馆两场”为依托,发挥大型赛事集聚功能,对接上级体育部门申请各项大项体育赛事承办权,积极筹办全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八大杯乒乓球锦标赛、省运会、青少年锦标赛、全民健身展示大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影响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提高人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规划建设群众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提升各类联赛参与范围,邀请周边县市开展联谊赛,全力打造东北赛事名城,发展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培训。全面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区10分钟健身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育组织管理,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力量,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促进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围绕健身康体开展新型服务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

  专栏5  文体产业重点项目

  文体项目:体育公园功能升级工程、梅河口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提升工程、庆云摩崖石刻文物保护项目、歌舞大剧院项目

  文化产业项目:梅河口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2.发展旅游会展业

  依托梅河旅游资源禀赋,签订梅河口市与长春两地政府间《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协议》,建立公共财政旅游发展引导基金,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形成旅游环线,努力将梅河口市打造成长春市的后花园和会客厅。持续与长春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东北国际旅行社结成“旅联体”联盟,增加梅河口至长春旅游直通车班次,促进梅-长旅游资源互补共享,有效嵌入长春市和梅河口市的旅游品牌,互换标准线路图,实现文旅产业增值增量。

  围绕吉林省“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立足自身旅游资源,推进以冰雪、康养、民族文化等特色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打造梅河口市全域旅游基地,持续推动长春兴隆保税区梅河口分区项目,重点提升和串联五奎山、鸡冠山、梅小野星光花海、爨街美食不夜城、世基啤酒、海鲜夜市等品质化旅游目的地,携手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夜间消费新业态。统筹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实行梅河口旅游“一票通”,统一跨区域旅游形象识别符号和宣传口号,组织景区联合宣传推广。打造以吉乐乡、小杨乡、湾龙镇、山城镇、曙光镇等乡镇为重点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发挥旅发集团引领作用,完善旅联体引客入梅政策。共建旅游服务监管平台,整合提升各类文旅特色资源,促进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依托梅河口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打造“中国夜经济峰会”“东北医药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东北食品产业峰会”“中国国际坚果大会”等主题会议会展平台,推进泛都市圈会议资源合作,打造区域会议会展中心。逐步提高梅河口市路演层级,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系统性开展“走进梅河口”系列活动,针对医药健康、汽车零部件、文旅产业、省级金融机构等领域,开展梅河口市主导产业主题推介、梅河口市产业发展论坛、金融助振兴系列活动。落实“旗动梅城 旗向未来”梅河新区赴中国一汽集团交流座谈会,配合一汽集团开展汽车产业会展活动。举办人工智能、车用芯片、医疗器械、精细化工、企业服务、优才创智等创新创业沙龙,充分发挥电商产业园创业大厦作用,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景,引导创业精英、高科技人才和团队打造创新工厂。

  

专栏6  旅游会展业重点项目

  磨盘湖上游保护性开发项目、梅河口市海龙湖南侧文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梅河口市智慧旅游服务与运营平台、梅河口市南山生态城文旅新区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梅河口市城市客厅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梅河口市旅游集散中心、梅河口市五奎山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梅河口市五奎山风景区项目、鸡冠山景区休闲度假项目、冰雪旅游项目、蓝城(杭州)桃李春风生态民宿小镇项目、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3.发展现代物流业

  提升梅河口市通达能力,重点提升黑大公路、集双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实现梅河口市与外围主要发展节点有序衔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贯穿现代物流领域,布局“一核心一基地多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推动多式联运、专业物流、物流信息、物流标准、物流政策等领域率先一体化发展共建综合物流枢纽。发挥梅河口交通区位优势和山城镇商贸中心的产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重点支持医药、食品、农资等工业发展,整合医药物流、食品物流和农资物流线路,构建一体化运作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统一发展工业物流;推动组建都市圈农产品物流战略联盟,加强与长春市大型批发市场对接,深挖都市圈丰富的客户基础和市场资源,打造集交易、运输、流通加工、安全追溯、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程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辐射东北地区农产品大市场;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协调邮政、供销社、快递、第三方物流等物流资源,建立“市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集中配送站、村级配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发展城乡配送物流;依托梅河口电商产业园,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买买提等龙头电商企业,大力发展梅河口市跨境电商物流;发挥梅河口市对外贸易优势,推进果仁、医药、木材、食品等商品进出口贸易,打造辐射东三省的保税物流基地。

  专栏7  现代物流重点项目

  物流园区(中心)工程: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医药健康产业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标准化农资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城东客货运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煤炭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方便食品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

  商贸物流项目:梅河口市农产品冷链及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项目、阜康酒精5G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项目、辽宁必胜肥业(集团)有限公司梅河口阜康化肥物流项目、国际贸易“新丝路”建设项目、北方药材药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亚洲果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梅河口市邮政智能包裹柜建设项目、中科北方石化产品交易中心项目。

  城乡配送物流工程: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项目、洪泰农产品仓储物流项目。

  电商物流工程:电商产业园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农村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4.发展现代金融业

  探索设立梅河口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省金融政策支持,吸引东北再担保在梅河口市设立直属机构,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在梅河新区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银行、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机构,吸引股权投资机构、地方准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入驻高新区,鼓励域内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科技保险、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服务,发展“创新贷”“高新贷”“政保贷”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开发复合型金融产品。

  

专栏8  现代金融业重点项目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加快四环、步长、津升制药等龙头企业以合作共建方式参与建设产业发展基金。

  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设立区域性消费(结算)平台、“保险+期货”供应链金融平台、片区开发融资平台。推动梅河口中如总部大厦、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成为具有创业、创新、孵化等功能的新金融产业平台。

  5.发展商贸流通业

  实施“都市圈商业提升行动”,持续优化中心、东街、西街、北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等五大商圈。围绕长春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培育东北不夜城、爨街、知北村、啤酒生态城、维港城、欧亚、红星美凯龙、爱琴海购物公园、美好世界等特色街区,打造集“游、购、娱、展”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之都,推进商贸消费升级。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活力,丰富“深夜食堂”“街区夜游”“地摊经济”等业态。依托鑫利达汽贸城、长城汽贸、广远汽车4S店等汽贸商圈,以及长白山建材城、跃兴农产品物流城等商圈的集聚辐射效应,推进传统商贸业平台化、网络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带动关联产业集群扩张发展。

  

专栏9  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梅河口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爱琴海购物公园建设项目、梅河口中如总部大厦建设项目。

  五、加大合作开放力度

  (一)共建共享自贸试验区

  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对标国际先进贸易规则,大力发展跨国公司地区运营管理、订单中心等总部经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强化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的联动,举办“促进长春-梅河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学研用高峰论坛”,强化与一汽研究院、省工业研究所、长光发展集团等战略性合作,邀请相关院士、教授、研究员及科研博士、硕士,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共同探讨梅河口发展路径,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和溢出效应。

  (二)探索区域开放合作机制

  加快梅河新区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健康医药、健康食品用品、健康服务产业,加快构建高新技术引领的现代大健康产业新体系。重点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引进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技术成果,壮大步长药业、四环药业、津升药业、金宝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东北亚健康医药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综合梅河新区内阜康酒精、梅河大米等健康食品用品企业,打造国家健康食品用品产业示范基地。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优势,丰富梅河口域内康养旅游内容,打造省级乃至东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加强与长春新区、长春经开区、长春汽开区等开发区的工作联系,差异化、特色化选择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提升梅河口市在发展新阶段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增量升级和空间拓展。加快梅河与长春事项通办,定期分批推出梅河口通办事项清单,推动企业登记注册、经营许可、涉税办理等高频事项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范围内一网通办、跨市通办。加强行业和区域间深度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对口交流合作

  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健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引才引智机制,推动梅河口市与长春市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学习借鉴丽水利用“飞地”经济在杭州建立丽水大厦经验,在长春建设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梅河新区大厦,吸纳长春芯片、优质车用零部件研发机构在大厦内开展初试、中试,能力孵化,脱壳后在梅河口现代装备制造园区落户。

  六、培育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为打造健康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立足“区域现代产业集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强梅河口市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生活服务、对外交往等功能,提升梅河口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医疗资源。打造吉林省医学高地,提升都市圈医疗服务能力,汇聚省内外优质医疗、科研资源,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依托吉大一院梅河医院,强化与吉大一院、吉大二院、中日联谊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健康产业园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的合作。参与建立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医疗联合体,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都市圈内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一卡通”,鼓励支持高水平医学专家都市圈内合理流动、多点执业。构建以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都市圈健康信息平台和医疗协作系统,实现转诊、会诊、预约等远程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互认共享。依托吉大一院梅河医院成为省医保定点医院契机,深化医保先行先试试点。

  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协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创新区域教育合作方式,推广长春市“名校+”经验,依托鼓励支持未来教育集团与东北师范大学托长春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学校资源,吉林大学共同筹建东北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北方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心。推动建立联结梅河口市和长春市的教育集团、学校联盟,推进校长、骨干教师交流,扩大优质学位供给,逐步实现都市圈优质资源均衡覆盖。推动梅河口市与长春市高等学校联合办学,深化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都市圈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养老托育资源。主动承接哈长、沈吉都市圈及“梅柳辉东”城市组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安幼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重点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保障问题。依托天宝医院,联合长春净月颐康医养中心,加强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打造吉林省“候鸟式”健康养老基地。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加快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展,建立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引导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独立开办的托育服务机构开设乳儿班、小托班和大托班,用人单位根据单位员工数量单独或与驻地社区联合开办托育所。推进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家政企业扩大育儿服务,医育结合托育机构建设。

  公共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户籍、住房公积金等公共服务一体化,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在社会保障、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等方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长春市与梅河口市政务服务对接共享,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推广至都市圈其他城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动重大传染病疫情联防联控,推进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完善都市圈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实现政策协同,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办。

  创新创业资源。充分借鉴长春新区摆渡创新工厂、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钱塘新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经验,营造适宜的双创空间。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制度,与长春市统一认定高层次人才可持卡在都市圈内按层级享受相应的教育、医疗、安居等公共服务,推进高层次人才在都市圈内自由落户。落实电商产业园网红直播基地项目,联合长春新区电商直播企业,联合打造信息互通、协奏共振的网红直播基地,推动两地电商产业协同发展,培养专业化电商人才。

  双招双引资源。提升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双招双引”高度和维度,组建专业性、专能性产业招商中心,突出“双招双引”工作的专业化、专能化建设,引导复合型干部与高层次人才充实“双招双引”工作。整合梅河口市现有人才和社会生态资源,组建具有前期准入、市场推广、规划编制、驻企服务等全维度政务供给和前端科技专业知识应用的社会生态服务专员队伍,重点向依华渔具和天衡制药派驻专员,密切关注高分子碳纤维异性结构件市场化应用及药物临床试验,推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

  

专栏10  健康养老重点项目

  医养服务:梅河口市健康养老产业建设项目、梅河口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梅河口市智慧养老建设项目、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

  医疗健康:吉大一院梅河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工程项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梅河口市光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梅河口市第二医院发热门诊新建项目、梅河口市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建设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将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成立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专项办公室,加强对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指导、跟踪、督促,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推动政策会商、项目对接、利益协调,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二)夯实项目支撑

  协同建立全面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重点项目清单,作为未来实施方案落实的重要支撑。建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各项目牵头部门制定详细项目前期推进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实施项目推进情况定期滚动更新上报,及时排查阻点环节,加强项目运行调度。完善部分协作、上下联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保障,统筹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类问题,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三)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健全常态化工作协商机制,积极参与都市圈各市党政联席制度和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建设,形成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快建立交通、产业、创新、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和项目。建立政策协同发展机制,协同建立都市圈标准化联合组织,承担都市圈分工,研究建立产业项目流转补偿、税收分成、统计核算机制,联合都市圈内其他地区跨区建园,引导相关产业项目在都市圈合理迁移,促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配置资源,在法定权限内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协调,发挥梅河口市在都市圈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扩大社会参与

  加强舆论引导,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利于都市圈建设的和谐氛围。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团体作用,促进都市圈区域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畅通。依托省内和梅河口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优质科研和智库资源,深入开展都市圈发展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完善都市圈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分工,培育都市圈文化,形成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监督考核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机制,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参与。在各项目落实的中期和终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取得实际成就。

   

  梅河口市融入“双廊”建设实施方案

  2023年12

  

  

  

  前  言

  2021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国家对吉林省的布局要求,实现新的突破;有利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立足吉林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开放通道等条件,重构战略布局,重塑发展优势,筑牢振兴基础。

  作为“一主六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梅河口市在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承担着促进工业和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重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融入“双廊”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增长极,依据《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20212030年)》《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结合梅河口市产业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梅河口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三三四四五五”战略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市北部、长白山西麓、辉发河上游,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是长春和沈阳两大经济圈的区位中心,是东北亚经济圈、长春经济圈外廊联动区重要节点城市。梅河口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长白山区出入松辽平原进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要道,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形成了接轨长吉图、沟通渤海湾、连接长白山的综合交通体系。

  工业基础更为巩固。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6.9%;先后成功引进四环制药、步长制药、鲁南制药、天衡药业等国内领先药企,中如建工、世基集团、泸州老窖、广州江楠集团、皓月集团、东旭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三达膜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88产值超亿元企业26户,10亿元企业达2户四环制药口服固体制剂、惠升制药产业化生产车间、谷红制药GMP、新梅河精酿啤酒、弘越果仁、菊乃香清酒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67亿元,工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取得新成效,工业支撑作用凸显,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形成百亿级规模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17户,拥有剂型56种,批准文号543个,药品品种452个;通过引入新装备、新工艺,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果仁、啤酒、大米等食品加工产业“老树发新枝”,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态势愈加显现,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进驻规模企业50户,食品加工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引进中如建工、北京住总、苏州绿可等企业,成为梅河口市工业发展新引擎。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与中科院、深圳人才专家联合会、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搭建合作平台,加快了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梅河口市始终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着力转变和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梅河口市自成为全省行政审批改革试点以来,加快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方面发挥高位推进、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从政环境。大力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并积极推进“帮办帮跑”,完善各项审批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设立了10亿元的产业和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以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融资难问题,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产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全部淘汰燃煤小锅炉;严格排查企业在水、气、声、固废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

  目前,梅河口市特色产业在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兴产业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但也应该意识到工业发展短板弱项还十分明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产业链、价值链有待延伸。产业在上游供应链环节较为薄弱,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本地缺乏相应配套企业和产业链条下游产业。传统产业发展尚未摆脱“低准入门槛、低水平扩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路径,食品加工业仍以粗加工为主,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不高,新兴产业多处于“高端领域、低端环节”,自主研发和设计产品较少,整体竞争力不足。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工业企业较少,多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缺乏,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和生产制造水平双低,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改造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目前只有部分医药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较高,多数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大。与国内知名品牌相比,无论是区域品牌还是龙头企业,都缺乏叫得响、立得住、耳熟能详的全国知名品牌,品牌竞争力不足。

  四是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有待加强。目前,企业招聘硕士以上学历高端人才存在一定困难,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未能及时配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教育、医疗、住宿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扎根”,高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三三四四五五”战略布局,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融入“双廊”建设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争创全国先进水平两条主线,坚持工业强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推动梅河口市工业做大做优做强,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主体、以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产业为特色,以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环保、信息产业为突破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工业发展贡献梅河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灵活运用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方面的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投资产业园区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2.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

  把创新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能规模,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

  3.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立足自身优势,聚焦重点,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业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优势和特色重点领域创新和产业化中。选择重点项目进行突破,积累、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企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整体提升。

  4.坚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氛围,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企业以及配套设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5.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的红线,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建设产业上中下游纵向和关联产业横向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建成东北亚区域性大健康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高地,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扩大。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逐步落实推进,节能降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首位产业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上等水平,梅河口市在“双廊”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

  工业实力大提高。全市工业稳步增长,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工业产值迈上一个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医药健康产业产值220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2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

  产业体系新优化。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新兴产业成为梅河工业发展新增长点。

  龙头企业做引领。引导特色产业企业和项目向重点区域集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1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4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企业30家以上。

  创新品牌促升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研投入力度持续提升。到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新增省级技术中心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在优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绿色发展谋双赢。瞄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整体工作要求,推进特色产业全链条绿色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主要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对接“双廊”建设,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巩固提升食品加工业,着力发展建筑及其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提速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

  化学制药。坚持仿制与创制相结合、引进与自主研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强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非专利药物的仿制与开发研究,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现有化学药优势产品开展技术提升,不断增强现有的化药和制剂产业发展优势。鼓励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等现有医药企业实施扩能改造、新品种引进及市场开发。

  现代中药。立足长白山北药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现有中医药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升级改造,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投入,重点发展中成药及制剂,形成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积极推进以长白山道地中药材为基源的新药创制,围绕重大工艺改进、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药效机制、临床再评价和药物经济学等研究,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加快现代中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强化中成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中药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

  生物制药。加快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布局新引进医药项目和现有企业扩能改造项目。依托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等龙头企业,坚持创制与仿制并举,开展重组蛋白、抗体药物等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以心血管疾病防治和糖尿病治疗为主的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一批以诊断试剂和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制品。积极推动重组人胰岛素类似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升级,加快吉林四环胰岛素中试进程,尽快形成产能,建成全国最大的糖尿病药物生产基地;建设四环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及抗肿瘤口服固体制剂中试生产平台,打造抗肿瘤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四环制药特医食品产业园项目投产达效,打造集技术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特医食品产业基地。

  医疗器械和医药包装。按照“健康中国”建设要求,顺应医疗器械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知名企业,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一批重点医疗器械升级换代。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发展医药配套产业,支持相关企业开发药品内包材、外包装及印刷品、药用胶囊等包装材料和制品,建设医药包装产业园。

  (二)巩固提升食品加工产业

  粮食加工。加强粮食加工能力,构建较为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产品加工向系列产品加工转化,重点打造以大米和速食食品、玉米食品、杂粮食品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梅河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不断提升优质稻米产业链,促进产品向高、精、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发展营养强化米、优质米、膳食纤维、氨基酸、稻米油等深加工产品,加快打造梅河大米加工基地;依托大长今食品有限公司、韩香汇等企业,大力发展以大米为原料的冷面、米线等各种方便食品深加工。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加工和玉米主食化生产,探索玉米精深加工,推动玉米加工向膳食纤维、氨基酸、植物蛋白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发玉米淀粉糖、玉米蛋白粉等玉米食品。推动杂粮在初加工的基础上,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等领域延伸。

  果仁加工。充分利用梅河口获得的东北亚果仁集散中心、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子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等称号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加快发展果仁加工,打造梅河口市亚洲最大果仁加工集散地。整合现有果仁加工企业,引进优质果仁加工企业,建设果仁产业园,推进果仁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果仁系列产品,加强与“三只松鼠”“百草味”等知名企业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脱皮果仁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推广果壳生产可降解环保型餐饮具、造纸浆粕、活性炭等技术的应用。通过举办大型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酒精及酒类产品加工。发展壮大酒精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阜康酒精加快转型升级,支持阜康酒精实施“上量”“上市”“双上”工程,注重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世界级酒精生产基地。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园区开展全面合作,引进泸州老窖等知名酒类企业落户梅河口开展生产和销售,促进酒类生产企业资源整合,支持企业提升制作工艺和装备水平,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培育开发药酒、保健酒、果酒等特色系列酒类产品。推进10万吨新梅河精酿啤酒项目、菊乃香清酒、泸源酒业2万吨白酒项目建成投产、形成销售网络。加大品牌宣传与营销力度,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将梅河口酒业品牌打响、打亮。

  畜禽加工。持续提升畜禽产品加工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与合资共建等方式筹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生态、绿色、有机的肉类加工企业,着力构建生猪、肉鸡、鹅、长白飞鸭等畜禽精深加工体系。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物流、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推进畜禽标准化屠宰,鼓励正方农牧、曙光农牧、东北福食品等企业加快开发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产品,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积极发展以肉类和乳制品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旅游食品。支持发展畜禽皮毛骨血综合利用,研究骨、内脏、血液、羽毛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骨粉、骨油、高品质血粉、血浆蛋白粉、肠衣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制品等,提高其附加值。依托现有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产业基础,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畜产品新型产销模式。

  菌类及果蔬加工。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与深度开发,重点开发即食、干燥、冻干、速冻等系列食品,重点推进即食咸菜、饮料、焙烤食品、保健品等菌类深加工产品,果酱、水果罐头、果干、饮料、冻干粉、花青素、保健品等草莓、蓝莓深加工产品以及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粉末蔬菜、即食蔬菜等蔬菜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保健品、膳食营养补充剂、化妆品等,推动果蔬深加工向维生素、精油、功能饮料等美容保健领域延伸。

  (三)着力发展建筑及其配套产业

  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对建筑及其配套产业的需求,推动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积极布局关键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建筑及其配套产业。引进一批高资质建筑企业和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企业,深化与碧桂园、中如建工等企业合作,建设建材产业基地,推动新型建材行业向轻质高强、应用领域宽、资源循环利用和使用周期无污染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建筑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引进苏州绿可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推动中国建材、中联重科、北京住总等企业谋划建材生产项目。谋划建设建筑业配套产业园,打造“五厂两站一中心一基地”,(建筑产业化工厂、机电一体化工厂、绿色新型模架工厂、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制造工厂、装饰部品和预制工厂、新型建筑装备租赁站、建筑材料物流站、绿色建筑科技孵化中心和建筑人才培训基地),围绕商砼、干粉砂浆、水泥物流销售,推动投资3亿元占地400亩的建筑业配套园区起步区建设。

  (四)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

  吸引国内外在细分领域规模、实力、技术、品牌、市场优势比较明显的装备制造企业,布局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和通用装备制造产业,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打造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基地。对接融入一汽集团,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加工制造、机械铸件制造、汽车电子配件等产业,培育壮大汽车配件、机械铸件等优势产业;聚焦“旗E春城 旗动吉林”工作目标,全力以赴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鼓励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或企业战略联盟,逐步向高端零部件及模块部件产品延伸,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整体水平。深化与长春汽开区、旭阳集团、北汽集团、四平新吉运合作,谋划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启动投资上海申龙(梅河口)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项目。

  (五)提速发展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巩固扩大弘业钢管、跃兴公司等新材料、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聚焦产业链完整度与高端化,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重点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建筑新材料、不锈钢新材料、轻型环保新材料,培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有地位的龙头企业。

  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着力构建完善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依据地势特点,加大风能资源勘测力度,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引入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推动中能建投梅河口市300MW风电等项目建设;坚持按照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加快吉林省梅河口市百万千瓦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本地区丰富农林废弃物资源,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推进梅河口市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研究,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推进环保产业园、纳米过滤膜材料制备及成套膜设备制造基地、吉林省泽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吉林双泰秸秆利用有限公司年综合利用3.6万吨玉米秸秆皮生产3万吨玉米秸秆纤维素等项目建设。

  信息技术产业。紧跟数字经济、新基建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软件开发及应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重点培育“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以高新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支持重点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企业研发低功耗集成电路、车载云终端设备等新产品,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探索拓展云计算应用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医疗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气象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服务应用。

  、实施路径

  (一)提升产业水平,夯实发展基础

  围绕融入“双廊”建设,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双轮驱动,整体提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端化引领、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绿色化保障,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建筑及其配套、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接续产业提供支撑。培育壮大新材料、清洁能源和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显著增长,成为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提升产业链水平。以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补齐短板弱项,强化优势环节,稳固产业基础,积极构建产业链体系,壮大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建筑及其配套产业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上下游配套中小微企业,培育细分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更具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围绕促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和建筑及其配套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龙头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支持龙头企业主动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争取引入更多科技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重点建设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区域创新研发中心、全国化药中试研发中心等医药健康产业区域创新研发中心。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落实省、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制定并实施高端人才补贴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梅河创新创业。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人才培育工作。

  (三)推进两化融合,提升发展效率

  抢抓“新基建”发展浪潮,着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改造,形成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态势。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面向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医药健康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示范,实施信息化改造升级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领域,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产品编码标准和信息追溯系统,推动追溯信息互通共享。装备制造领域,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重点装备行业,加快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引导企业开展“生产上云”,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数字梅河”建设为抓手,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并复制推广。推动医药健康、食品加工等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新建智能化生产线,全面推行“机器换人”,提升产品产出效率和生产安全性。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推动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生产设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

  (四)完善生产服务,开拓发展领域

  推动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现代物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物流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依托主要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仓储物流园,解决园区医药健康、食品加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仓储和物流问题。推动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集畜禽宰杀、加工、冷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一体化冷链物流中心。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本地物流企业配送效率。电子商务。依托电商产业园,引进第三方电商企业及平台,引导支持零散农户入驻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委托加工和订单生产业务。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办电商企业,利用网店、微店进行产品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量。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模式,提升电商平台产品销量,扩大电商业务规模。科技服务。按照服务创新链、升级产业链的要求,围绕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加速引进并集聚涵盖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产权服务等功能的科技性服务机构。促进科技信息、技术转让、技术经纪、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搭建检验检测平台,推动实现产品生产环境自动检测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

  (五)加大企业培育,厚植发展底蕴

  突出企业发展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立足产业集聚发展需求,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聚焦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支持四环、步长等有条件的企业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和整合能力,发展成为“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积极培育和引导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开展产业整合和并购重组。推动分层培育中小企业。按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的梯度,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分层培育计划,围绕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选择一批潜在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高新区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大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六)紧盯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重点推进工业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和工业资源循环化利用,构建高效、清洁、绿色的低碳制造体系。强化节能减排降耗。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加大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工作力度,加大高耗能低产出企业改造提升步伐,倒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淘汰部分高耗能企业、落后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运用热电联产、变频、余热余压回收等节能减排技术。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化改造。推广清洁低碳生产。推动企业清洁化生产,建设绿色循环生产线,实现废弃物不落地、企业生产残留物内部消化、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全面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大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的科研投入,引导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清洁技术、绿色生产设备和绿色工艺。鼓励工业园区应用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和环境执法预警预判能力。建设绿色化制造。以“绿色、低碳、循环、节约”为导向,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推进建立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研发生产和推广普及绿色产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工业规划、绿色材料选择、绿色产品包装、绿色回收利用等技术,打造绿色制造管理体系。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围绕本方案,充分发挥梅河口市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方案有效实施。

  建立工信局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认真履行方案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职能,统筹研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主要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部门做好配合工作,统筹项目建设、基础建设、园区建设、引资引智、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明确目标责任,细化推进方案,强化政策配套,加强监督检查,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策支撑

  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关于推进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争取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围绕重点产业,按照实施路径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完善财政科学投入机制、调整财政科学投入结构,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建筑及其配套、新材料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平台,有效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创新保障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三)实施项目带动

  坚持以“项目化”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将招大引强和技术改造作为促进工业提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链延伸补齐和新兴增量产业培育,科学谋划储备一批投资力度大、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靶向”招引既有产业配套项目和产业链延伸补齐类项目,谋划实施一批“无中生有”“白手起家”的新兴增量产业项目,动态更新“十四五”产业重点项目库,统筹做好签约项目库、落地建设库、投产达效库“三库联调”,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加大项目投入力度,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四)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改革创新意识,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从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到征地资料组件报批到项目建设再到达成投产,形成一整套产业项目建设流程,针对医药健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项目成立“政府负责人+专业化”服务团队,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落地和成长中各类问题,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限,保证项目落地生根、投产达效。各成员单位要层层分解落实,细化项目表,明确各个环节责任,抢抓具体任务的落实,协调处理突出困难,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严格评估考核

  建立责任考核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方案实施的跟踪监测。将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制定任务清单,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制定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明确考核目的与内容、考核主体及对象、考核工作程序,开展督促检查,通报年终考核结果。实行动态跟踪评价管理,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适时进行调控或对方案进行局部调整完善,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方案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有机融合。适时组织开展对方案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重视宣传引导

  深入宣传方案的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等内容,提高全民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提高各职能部门、各企业、各乡镇等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广泛宣传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梅河口市连通白松长通至

  辽宁大通道实施方案

   

  202312

  

  

  

  前  言

  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原长白通(丹)通道调整为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以白城起点,途经梅河口,最终到达丹东、大连。这一向南开放大通道内联外扩、通江达海,促进吉林省与东北亚区域相连通,与环渤海、京津冀相对接,推动吉林省全面融入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强调,吉林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要抓住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机遇,发挥好沿边重点开放试验区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为加快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梅河口市作为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中重要节点,根据《梅河口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梅河口市现代物流“十四五”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发展规划(2021-2030年)》等文件,编制《梅河口市连通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实施方案》。

  

  

  

  一、发展基础

  (一)区位优势显著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吉林省中东部核心节点城市、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是长春、沈阳都市圈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位于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的重要节点。梅河口市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是长白山区出入松辽平原进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咽喉要道,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半径200公里范围内,环绕着辽吉两省10多个大中城市,距离沈阳机场240公里,长春机场190公里,距离通化机场70公里。梅河口市距离国际港口丹东港380公里,距离大连港620公里,距离营口港450公里。梅河口至丹东交通便捷,出入梅河口的货物可通过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直接抵达丹东港或由丹东港运至梅河口。梅河口市枢纽作用凸显,火车站是全国46个一级编组站之一;公路客运站是吉林省县级唯一的一级客运站,国道202线、303线、504线贯穿全境,有沈阳吉林、集安双辽、抚松长春三条过境高速公路。梅河口市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承担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1.1  梅河口市区位交通图

  (二)交通基础设施成熟

  铁路  梅河口市境内现有沈吉铁路(国铁Ⅰ级)、四梅铁路(国铁Ⅱ级)和梅集铁路(国铁Ⅱ级)三条铁路线路,形成“一横一纵”的普通铁路布局。梅河口站是全国46个主要编组站之一,全年发送旅客400万人次,全年发送货物达80万吨。大宗长距离货运的长辽、四梅、梅集普速铁路。加快推进长春经辽源梅河口至通化高铁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公路  梅河口市沈阳吉林、集安双辽、抚松长春三条过境高速公路由国道黑大公路G202、国道集阿公路G303、国道抚公路G504由县道曙水线、海进线、二海线、柳西线、快朝线、朝康线等公路形成完善的公路网,高速公路已初步形成“一纵二横”网络布局,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形成“一纵二横”网络布局农村公路形成二纵三横网络布局。截至2020年,公路总里程1556.0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431公里,占公路总里程6.26%;国道165.42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0.63%;省道4.43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0.29%;县道225.1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4.47%;乡道727.18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46.73%;村道336.44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21.62%。

  货运场站  梅河口市不断推进客货运输场站建设,现已建立起完善的以市级站为中心,乡(镇)级场站为节点的客货运输场站体系。目前,梅河口市辖区内共有客运站5个,其中一级站1个,三级站4个;货运站1个,为一级站。

  (三)经济基础雄厚

  梅河口市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位列全省市州第一;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17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3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其中域外投资超过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限上社零额增长42.3%,均位列全省市州第一位。引进广州江楠集团,发展农产品批发及冷链物流项目,打造成东北最大的农产品(果蔬)批发市场;引进浙江传化物流,建设公路港项目,设立东北区物流结算中心,打造服务全省、辐射东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通过电商产业园的建立,成功创设“梅河臻品”区域公共品牌。梅河口市综合实力较强,在白松畅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能够发挥起支撑作用。

  (四)产业业态丰富

  梅河口市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形成了医药健康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加,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了百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冷链物流需求量大,全市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17户,拥有剂型56种,药品品种458个,其中,亿元以上品种14个,专利品种27个,独家品种36个,医药健康产业保持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长,总量占全省20%,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专业冷链物流体系正在建立。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超百亿级产业集群,荣获东北亚果仁集散中心、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子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称号,传统果仁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啤酒产业、方便食品加工企业产能持续扩大。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已满载运行,日均发货量达到1万单以上,红梅镇冷面、米线等方便速食产品通过阿里巴巴、快手日销售额达到30万袋以上,亟需扩大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服务供给。海龙镇阜康化肥远期吞吐量将达到80万吨,红梅镇露天矿达产后每年可开采煤炭60万吨,未来将建设农资物流园区及煤炭仓储物流中心。白松畅通至辽宁大通道的建设基本形成多方式、便捷化的交通廊道,有效带动梅河口市医药健康、食品加工、旅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吉林省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升级、推动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增进梅河口市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五)生态本底良好

  梅河口市始终坚持生态宜居的理念,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完成造林面积2.6万亩。深化实施“河长制”,继续高标准打造美丽河湖,全面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加快“大水网”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修复与开发,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梅河口市制定落实《梅河口市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绿色公路交通体系,强化行业生态保护修复,重视新建工程全过程生态保护与修复,对宜林路段的路树(乔灌木)进行补植和修整,完成路树补植48公里。全市积极推广新能源车辆发展与城市绿化完善,新增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110辆,清洁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99.6%,清洁绿色交通已经成为梅河口市发展的主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梅河口市“三三四四五五”发展战略,深化“一环三射五纵三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布局,以数字化为引领,以综合立体交通为先导,以多式联运物流为基础,以高能级开放平台为依托,支撑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支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吉林省与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深入对接,助力吉林省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大通道全面畅通,着力打造数字大通道,建设数字梅河口,努力成为吉林省高质量开放发展的重要增长。大通道的建设形成基本形成多方式、便捷化的交通廊道,有效带动梅河口市医药健康、食品加工、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吉林省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升级、推动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增进梅河口市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原则

  ——持续开放,发挥优势。提高梅河口市现代服务高位拉动力,扩大持续开放能力,推进梅河口市与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沿线城市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梅河口市物流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扩大高水平开放。

  ——创新驱动,畅通高效。发挥物流园区、龙头企业、示范平台的创新驱动作用,深度挖掘大通道建设中的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与交通、制造、农业、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的创新融合,实现产业间与地域间的畅通高效。

  ——平台引领,数字赋能。以梅河口市城区为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区,引领全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模式,创建数字交通、数字物流、数字贸易等先进平台,通过平台引领,推动数字梅河口建设。

  ——安全绿色,持续发展。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严格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治理,优化生态、城镇和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山区、河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赋予梅河口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使命。

  (三)发展目标

  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建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立足梅河口、辐射东三省的保税物流基地。

  现代物流作用突出。建成一批现代物流重点工程,以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物流业态发展为重点,持续扩大物流规模,建成一批规模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梅河口市现代物流产业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将梅河口市建成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产业创新含量提升。梅河口市与白松通至辽宁大通道沿线区域产业和科创协同合作更加紧密,医药健康、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科创平台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上下游分工中承担更多任务。

  数字智慧开放集成。梅河口市物流业与工农商贸企业联动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信息技术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实现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的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数据开放共享、流程系统再造,数字梅河成为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集成应用场景,将梅河口市打造成为大通道建设中数字变革高地。

  生态文化相辅相成。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引导企业运用环保、节能设施设备,推广绿色技术模式,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得到有效推广,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队伍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交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四)发展形势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供应链面临严重冲击。在新发展格局下,吉林省提出建设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的任务,为梅河口市带来区域价值提升的新机遇。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陆续出台,为梅河口市带来了国家政策助力的新窗口。

  重大发展战略的新叠加。梅河口市是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成为多向联通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强化与东北亚区域相连,与欧洲相通,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对接,衔接“长满欧”,与长吉珲大通道形成“人字形”通道布局。向西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充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先行示范”的新要求。吉林省着力将梅河口建设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使其成为全省“三个五”发展战略的有力区域支点、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梅河口市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抓紧抓牢抓实数字化改革等战略抓手,成为大通道建设中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努力成为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

  全域旅游的新机遇。梅河口市境内旅游景区丰富,涵盖2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十四五”期间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功能,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旅游公路与民航、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强化运输组织服务,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提升景区间及对外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出行效率,提升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的知名度。

  但与此同时,梅河口市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梅河口市尚无民用机场,航空运输主要依靠通化三源浦机场和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严重延长了梅河口市货物通行时效。梅河口市高速铁路相对缺失,普速铁路多为早期修建,技术标准低,部分线路能力接近饱和,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客货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能力较弱,黑大公路作为梅河口市重要的干线公路,随着医药健康产业、果仁加工、酒精加工、方便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兴盛,以及电商产业园的增多,导致物流需求量扩大,部分路段交通量增长显著,区域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乏力。三是智慧交通建设较慢,物流行业数字化发展仍有较大应用空间,智慧交通建设进程仍需加快,智能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重大支撑性项目不足,方便食品物流园区、煤炭仓储物流中心等物流建设项目落地较慢,各类改造提升工程前期稍显缓慢,梅河口市与大通道沿线其他地区联动作用不足,缺少高质量外资引聚项目。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编织综合交通网

  优化综合交通运输路网布局,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建设为重点,推动梅河口市沿大通道对外运输能力加速形成,高质量建设国道黑大公路G202梅河口绕越线工程,全面推进公路建设。通过国道黑大公路G202梅河口绕越线串联主城区和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增强梅河口市在大通道建设中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梅河口市城区为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的核心区,引领全市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以高新区和重点物流园区为支撑,发挥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优势,重点发展医药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仓储保税物流、电商孵化器等高端绿色物流业态,提高梅河口市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为重要节点,山城镇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海龙镇重点发展农资物流、红梅镇重点发展矿业和方便食品物流,强化区域集散分拨和物流配送功能,发展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大通道上下游的重要物流节点,与市区形成分工合理、配合紧密、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全面畅通梅河口与丹东港、大连港、营口港的联结。

  依托沈阳吉林、集安双辽、抚松长春高速公路,沈吉线、梅吉线和四梅线铁路,充分联结三源浦机场、丹东港,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运转,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积极参与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提升既有铁路综合利用效率,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年货运量较大的生产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线,减少和取消铁路两端短驳环节。依托国省干线、县道和通乡通村公路,畅通城乡配送通道。推进国道黑大公路G202梅河口绕越工程,谋划新建敦化梅河口高速公路项目,有效解决黑大公路运输能力紧张问题。

  

专栏1  交通运输公路项目

  一、普通国省道

  国道黑河至大连公路(G202)梅河口市绕越线、国道集安至阿巴嘎旗公路G303梅河口市绕越线、国道黑河至大连公路G202)、双泉(磐石梅河界)至湾龙镇段、国道黑河至大连公路G202)、黑山头镇至桦树(梅河清源)段

  二、农村公路

  山城镇至鸡冠山旅游公路、自然屯通硬化路、新建农村公路、老旧水泥路改造工程、危桥改造、安防工程

  三、旅游公路建设项目

  乡道山城镇至鸡冠山旅游公路;

  四、老旧水泥路改造项目

  1.县级公路项目:渭山线、曙水线、梅杏线、伊一线、海进线、二海线、三莲线、朝康线、柳西线黑大东连线、黑大西连线

  2.乡级公路项目:孟家沟三十一户、太平河纸坊村、靖兴线1.5永新村、双木双凤凤山、小河北六队褡裢沟、野猪河二队周家街、兴隆利民、双顶子七队双顶子二队、城南双峰、同合马场桥、福兴中山、202线裕庆、中山四组德庆村、德胜新兴、双胜-河洼、福安三兴、三兴龙泉寺、双安农安、莲河东丰、隆盛三人班、强胜刘家、梅海南线鲍家村、保林桥梅海南线、平原久长、文明村文明鲜、广居连山、永平永平一队、安乐加油站安乐村、安乐村五人班、周家道口周家屯、柳进线龙凤屯、福利梅河煤矿、民富线曲家、梅河煤矿中和镇、福利中兴、四八石红梅镇、二八石-刘堡、东夏二队东夏八队、头方线大泉眼、头方线二泉眼、大水线西玉井、水道新立屯、水道中和村、水道新开岭、水道西北沟、挑参沟水库挑参沟三队、挑参沟水

  挑参沟一队、吉安永安;

  3.村级公路项目:康辉线三湾子、东太平红星、程家四队程家村、头方线三泉眼。

  五、自然屯通硬化路建设项目

  新兴村大新星、小河北村新村、自兴村营林、升平村向家街、富强胡家沟、南大桥村傅家街、薛家街傅家街、太平河庙沟、八泉眼村小凤阳、牛心顶村王大院、牛心顶村迟家沟、牛心顶村吕大院、牛心顶村刘油坊、大沙河村宁家街、沙河边南道、团结信望爱养老院、团结团结敬老院、小湾东沟、卧龙大四马沟、新红村大沙河七队、城南村王船房、裕民村小邵家沟、利民村邹家街、东吉村东吉二队、东吉村果树屯、东吉村周家沟、积善村陈家沟、楼山村楼山屯、楼山村新立屯、靠山村聚家街、靠山村靠山一队、双山村柴家沟、双山村搂脖岗、双山村班家沟、三兴村瓮泉、三兴村蘑菇园子、广丰村汤家炉、广丰村韩家街、广丰村宁家街、广丰村佟家沟、东泉村岗高家、关家沟老教堂沟、四八石裴大院、岭西岭西一组、红星常家沟、东升村徐家油坊、升平村吕家街、久长村李粉坊、永久村杨树河子、永久村马家沟、隆盛村敬老院、兴起村钟家街、升平村陈家堡、得胜村闫家沟、双胜村殷大院、永发村干沟。

  六、新建农村公路项目

  横头山三十一户、楼山村路、久长村路兴起村路、牛心顶村路、三兴村路、建设村路、常兴村路、四八石村路、刘大村路先锋村路、中花园村路

  七、危桥改造项目

  1.县道项目:头八石一桥、梅河桥、帽山桥、季家公铁立交桥新胜桥

  2.乡道项目:大泉眼桥、五里铺桥、白云河桥、横道河桥、和平桥、双龙桥、福安桥、通河水线桥、兴起桥、保林桥。

  (二)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优化梅河口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分工明确、功能清晰、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梅河口市建成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功能,依托多模式集疏运网络衔接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等港口,形成功能完备、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物流枢纽体系。建设梅河口市铁路枢纽,增强铁路班列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的中转能力。加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内综合运输枢纽布局,推动交通枢纽建设适应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定位,全面配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推动梅河口市山城镇乡镇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建设进程。

  实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工程。新建一批具有货运集散、仓储配送、信息交易等功能的公路货枢纽,推动公路专线、零担货运向实体平台线上交易平台集中。优化布局客货运枢纽布局,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建立标准统一、功能融合、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体系,依托梅河口市高铁建设,实施客运站与高铁站一体化,实现旅客零换乘。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推广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实现全市绿色公交全覆盖,建设充电桩及配套设施,满足全市公交车辆停放、日常运营、充电任务,同时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持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完成主城区公交驿站75个,提升候车环境。新建220个公交候车亭和智慧站牌,扩大电子站牌的服务覆盖区域,加快智慧公交建设,集成车辆到站信息、线路换乘信息、公共发布信息等市民出行服务信息于一体,提升市民出行体验舒适度。

  (三)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深化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提升梅河口市医药健康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重大产业平台现代化水平,大力引聚高质量资金,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大通道沿线布局及全国布局,稳定和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打造具有知名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牵头建设大通道沿线产业平台,在5G、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现代物流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产业平台,招引落地一批领军型企业和重量级标志性项目。围绕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梅河口市知名度,提升梅河口市与沿线地区的开放水平,完善合作机制,加大资金招引力度。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开放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梅河服务”名城品牌,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发展商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医药、医疗器械、食品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引导企业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提升梅河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增强在大通道建设中的辐射力、服务力。

  

专栏2  服务业开放发展重点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技术信息聚焦、转移对接、产业化等功能,建立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平台、转移转化平台、金融平台等专业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深度运用和有效保护,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强企。

  创新主体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梅河口市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项目落地。孵化一批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培育通道对外联通能力

  推进交通设施智慧化提升。联合建设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大数据中心,持续完善大通道产品和运营体系,推广应用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组建多式联运数据联盟。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积极打造数字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加快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恒益德仓储物流园区和康梅医药物流园区建设,规范医药物流业发展,促进梅河口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建成跃兴农产品物流城和以果仁为主的民生仓储监管物流加工园区,有效提升园区电商发挥效率,降低物流企业仓储使用成本,突破农村电商发展瓶颈。海龙镇完善升级吉粮标准化粮仓、粮食加工生产线、铁路专用线和阜康化肥生产基地,与鲅鱼圈港口接轨,与中农供销社体系对接,打造贯通大通道的供应链体系。加快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基地等智慧化改造,完善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开展大通道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推行“7×24小时预约查验”等新型监管模式。

  构筑数字贸易大通道节点。率先推进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建设,依托梅河口市电商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数字贸易特色集聚区。深化以丽水对口合作的契机,建设电商产业园,包含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特色产品O2O展销体验中心、大学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持续提升梅河口市数字贸易能力。

  (五)提升优质运输服务供给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延伸大通道上下游区域以及城市公共客运线路,扩大城市公共客运覆盖面,推进县域内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优化镇村公交线网。陆续开通梅河口—通化、梅河口—长春、梅河口—沈阳、梅河口—长白等线路的定制客运,进一步提升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公交化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城市公交网络覆盖各主要街路,市外重要节点镇、园区、景区全部实现公交化,公路客运班线通达全省和大通道主要地区;运营车辆提质增量,公交新能源充电桩数量增加,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优化公交客运网络,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区域公交、预约响应等运营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市、乡、村之间的联系,畅通农村交通运输微循环,解决农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干线公交不能覆盖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公交,延伸干线公交服务的辐射范围,提高公交覆盖率。积极设置公交化改造首末站点,合理利用现有城市公交站点资源,为公交化改造车辆、定制客运车辆停靠提供便利条件。

  统筹规划城乡道路客运服务设施和运营线路,合理调控城乡客运资源,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的各种站点设施,统一规划功能层次合理的换乘枢纽和城乡、镇村客运网络,优化城乡道路客运网络衔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末,许可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80%以上,新投入车辆80%以上为新能源车辆。采取“公交+定制+班线”的运营模式,即以公交化运营为主、定制客运为辅、客运班车为补充的多元化运输服务方式。

  

专栏3  客运基础设施项目

  1.乡镇运输服务站:梅河口市山城镇乡镇交通综合运输服务中心;

  2.城市公交:梅河口市公交综合停车场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公交驿站、建制村候车厅;

  3.梅河口市高铁客运站:梅河口市高铁客运站;

  4.交通运输信息化工程:智能化指挥中心、“12328”并网工程、“两客一危”智能化提升工程、农村物流智能化分拣中心、东环绕越线智能监控系统、农村公路智能管理系统、龙湖景区船舶智慧监控管理系统。

  建设便捷高效的货物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多式联运功能,创新大通道内跨区域合作机制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衔接,完善引导政策,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培植多式联运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畅通长春梅河口营口(鲅鱼圈)口岸货物运输通道,贯彻长梅沈京的南北方向物流通道。全面推广应用厢式化货车和新能源配送车辆,推动老式铁路货运、道路运输向现代化物流转型,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围绕梅河口市建成吉林省东南部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的目标,加快实施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布局“一核心一基地多中心”,形成“核心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末端配送”的物流网络体系,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建成区域物流交易结算中心和供应链体系。到2025年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实现40亿元,本地结算率达到60%,全社会货运量达到1000万吨。

  1.商贸物流。依托梅河口市商贸物流基础,围绕梅河口的区位优势和山城镇商贸中心产业优势,规划建设河东、西街、北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等五大商圈。以欧亚、红星美凯龙、爱琴海购物公园、美好世界商业街为核心,打造河东商圈;以居然之家、长白山建材城、凯购城、跃兴农产品物流城等为核心,打造西街农贸建材土特产批发商圈;以鑫利达汽贸城、长城汽贸、广远汽车4S店、比亚迪汽车销售中心等为核心,推进服务提档升级,打造北环汽贸商圈。建设覆盖城乡的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加快商贸物流服务向周边区域射,打造成百亿级商贸物流业。逐步建成面向全省和东北东部地区、服务于全国的现代化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2.农产品物流。应用GPS、全程可视以及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发展农产品常温物流和冷链物流,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服务网络。结合“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强化粮食、鲜活农产品、果蔬等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综合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链物流、产品追溯等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改造,完善末端销售网络,构建完善地产地加工仓储,末端销售配送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确保“餐桌上的安全”。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优化冷链物流节点布局,支持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加工服务,打造集交易、运输、流通加工、安全追溯、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

  3.工业物流。重点支持医药、食品、农资等工业发展,引导企业逐步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梅河口市医药健康产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专业化的医药物流,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医药物流企业,实现药品储运集聚化发展和集中管理,推进药品运输物流标准化,加强药品物流安全监管,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标准化农资物流园区,发展以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为主的农资物流,强化不同产品的专业管理和仓储运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围绕果仁加工、方便食品加工优势产业,推进食品物流发展,建立食品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物流绿色化发展,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工业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准时制物流等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围绕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物流园、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建设,以综合运输网络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为导向,大力提升工业物流承载能力。

  4.城乡配送物流。统筹城乡物流共同发展,着力推动先进物流配送组织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协调邮政、供销社、快递、第三方物流等物流资源,建立“市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集中配送站、村级配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网络。鼓励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与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合作,推行大型卖场和连锁超市的统一配送,提高商品配送效率。鼓励物流公司开展联盟合作,整合物流配送资源,提高配送的协同化水平和共同配送能力。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发挥农资连锁企业、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三农”服务站、农村综合服务社等终端设施的布局,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5.电商物流。加快电子商务与工业、商贸、物流业融合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络购物+物流配送”模式,合理布局配送网点和配送通道,推动邮政、交通、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市场化合作,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农商互联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依托梅河口电商产业园,培育本土电商企业,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买买提等龙头电商企业,搭建市村两级物流配送站,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依托乡镇电商快递服务站、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点,开展电商快递物流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产品集货、分级包装、物流配送等帮扶服务,助力农产品网上销售,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增收途径。依托梅河口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梅河口市跨境电商物流。

  6.保税物流。立足梅河口市对外贸易的产业基础,发挥世界最大的果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贯彻国家推进全面开放的决策部署,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业务。以梅河口市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形成具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的物流发展平台,积极发展为保税仓储、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保税物流增值服务等配套的保税物流业,推进果仁、医药、木材、食品等商品进出口贸易,打造立足梅河口、辐射东三省的保税物流基地。

  

专栏4  重点物流工程

  1.物流园区(中心)工程:

  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医药健康产业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智慧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标准化农资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城东客货运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煤炭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方便食品物流园区建设项目。

  2.城乡配送物流工程:

  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项目

  3.电商物流工程

  电商产业园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农村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4.智慧物流工程

  东北5G+大数据物流储运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化立体仓库建设项目

   

  图3.1  梅河口市重点物流工程分布图

  

  

  

  (六)提高大通道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构建基于北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应用。以“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新建智能指挥中西,运用智慧信息系统,建立全市区域内路面“作战”情报图,在电子地图上提供大通道各环节的道路交通网、交通形态、交通设施等动态信息,实现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提高交通运输协同治理和运输服务水平。新建东环绕越线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远程监控管理,通过设置权限进行远程视频及数据传输。新建农村物流智能化分拣服务,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启动建设“12328”并网工程,依托“12345”市场热线建设数据并网工程,设置大通道建设细微不少于3个,实现并网后12328数据单独抓取。以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等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探索绿色低碳通道建设。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的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大通道建设中的应用,增强大通道发展韧性。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提升红梅镇钢铁等大型企业的铁路运输比重,集约节约利用大通道资源,统筹推进大通道中梅河口市与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衔接。加强充电、加氢、加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保运输装备应用,积极采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营车辆,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将新能源装备应用于市县区客、货运输的各个领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建立交通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环保监测和监督。

  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设运营安全水平。强化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监测,加强骨干线路、客运站等重点环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安全防护措施。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应急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制定应对性较强的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全面加强公路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通道基础设施动态监测预警,推进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改造升级和国省干线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完善公路安全标识、护栏、标线的安装养护工作,做好设备采购及物资储备工作,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性、耐久性。畅通跨地区、跨部门间信息协同共享渠道,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应急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应急能力评估机制。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物资储备,建立完善应急救援力量、装备、物资跨区域快速投送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队伍。

  

专栏5  智慧交通项目

  1.新建智能化指挥中心:依托“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运用智慧信息系统,建立起全市域内库面“作战”情报图,在电子地图上,提供道路交通网、交通形态、交通设施等动态信息,与相关部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1交通运输智慧管理系统对“两客一危”车辆、公交车出租车等五种车辆进行视频监控管理,确保车辆安全运营,带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行业,车辆维修企业,充电站,加油站等下游企业经营,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

  2农村公路智慧管理系统对重要交通路口、大型桥梁、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监控夏季防汛、冬季除雪防滑工作,带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行业发展;及时整治道路安全隐患、建设养护农村公路及桥梁,带动道路施工企业发展。

  2.建设智能化公交驿站:在公交驿站整合摄像头、音频广播、一键呼救、WiFi基站、手机充电接口、环境监测传感器、数字显示屏、灯控器等设备,以及软件平台—智慧交通云平台实现智慧公交站的整体管控。(1)监控检测、精准识别。(2)电子站牌、信息交互。(3)雷达感知、智能进站。(4)环境检测、无污城市。(5)公共广播、安全联动。(6WiFi全覆盖、上网无忧。(7)信息发布,远程集控。(8)求助报警、人性化设计。(9)快速充电、应急无忧。方便群众出行带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行业和旅游业发展。

  着力提升建设运营安全水平。持续推进公路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公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预防性养护和小修保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公路路况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打造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护队伍,创建养护管理交流平台,组织各区域养护队伍交流学习,实现养护管理更加精细化、数据化、信息化、科技化。加强对雨雪等特殊天气的巡逻和除雪工作,推进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全周期数字化,打造高速公路养护示范标杆,科学安排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落实“全寿命周期养护、预防性养护”理念,逐步建立常态化预防性养护专项资金,实现预防性养护比重逐年提高。

  

专栏6  公路养护项目

  普通国省干线养护:国省黑大公路湾龙镇至黑山头镇段

  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0.1公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按照梅河口市在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中承担的主要职能,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加强大通道沿线地区合作。市发展与改革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协调推进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为本实施方案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紧密结合梅河口市发展实际,细化落实本实施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市发展与改革局、交通运输局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中期评估,根据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实施方案与资金保障协同机制,聚焦关键环节,集成创新土地、金融、人才、用能等政策举措。建设梅河口市绿色项目库,推动绿色、低碳交通项目进入绿色项目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鼓励依法合规探索“PPP+EPC”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大通道建设项目,实现设计和施工通盘考虑、深度交叉,缩短建设周期。

  (三)完善评价体系

  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推进为重点,健全实施监测评估、监督考核机制,建立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强化政策标准协同,重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运输服务等标准一体化,加快制定完善符合梅河口实际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等技术标准,强化各类标准衔接。

  (四)营造良好氛围

  及时掌握大通道建设动态,积极推动梅河口市在运输结构调整中的建设内容,有效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强白松长通至辽宁大通道建设的宣传力度,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实施方案执行力和约束力,指导编制梅河口市智能交通发展、运输服务提升等行业专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推进大通道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加强大通道基础信息共享。

 

 

 

 

 

  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

  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实施方案

  2023年12月

 

 

 

  前  言

  为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要求,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依据《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2021—2025年)》《梅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范围主要包括梅河口市全域(即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新合镇、曙光镇、中和镇、进化镇、一座营镇、水道镇、康大营镇、牛心顶镇、黑山头镇、李炉乡、杏岭乡、双兴乡、兴华乡、吉乐乡、小杨满族朝鲜族乡、湾龙乡、梅河口高新区),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梅河口以美好城市建设为目标,以“景区城”为引领,以“城乡融合、产旅融合、主客融合、品牌融合”为驱动,体制创新、景城一体、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品牌建设等重点,积极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2021年,全市累计接待域内外游客约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60亿元,同比增长20%。

  1.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市以“两山两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城区旅游节点建设为核心,“五馆一中心”、东北不夜城、梅小野星光花海、世基啤酒生态小镇、知北村等文旅载体相继建成,同时梅河口市旅游集散中心、春天商业街等旅游场所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以“两山”建设为支撑,启动了五奎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五世界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建设和鸡冠山旅游开发基础设施专项债前期工作。谋划了梅河口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升工程、梅河口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五奎山农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2.旅游名城创建取得成效

  2020年成功创建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共成功申报评定了海龙湖景区、城市客厅旅游景区、鸡冠山风景区、五奎山风景名胜区等7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2021年爨街(美食不夜城)和海龙湖十里铺评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了梅河口夜间旅游新地标“梅河口东北不夜城”,并于2021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开发了涵盖康养游、湿地游、蜜月游、避暑游、花海游、红色游等11条精品旅游线路在内的1日游、2日游线路,梅河口市红色旅游线路,成功入选全省20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推介名单。乡村旅游方面,成功申报了小杨乡古城村、吉乐乡吉兴村、曙光镇莲花村、山城镇河南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完成了徐家小墅国家丙级旅游民宿的申报工作,完成评定了吉乐乡吉兴村、山城镇河南村、山城镇保兴村、湾龙镇湾龙沟村等4个村庄为县级乡村旅游精品村,推动了乡村旅游突破发展。2022年梅河口精酿梦工场被评定为省级工业旅游基地,吉乐乡吉兴村被评定为吉林省红色旅游示范村,2023年梅河口市客运站被评定为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充分填补了相关旅游市场空白,补齐了产业链短板。

  3.旅游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建立了智慧旅游平台,“玩转梅河口”“梅河旅游”APP研发已完成,“玩转梅河口”小程序正式上线。加强旅游厕所管理,对全市旅游厕所进行督查,完成了全市60余座旅游厕所的百度地图电子注册及“一厕一码”工作。开通了24小时旅游投诉电话,以“五化”抓安全工作为引领,开展了旅游安全监管工作,对星级酒店宾馆进行评定复核,完成了鹭航公司、东北国际旅行社等规上企业入统工作,建立了导游培训资料库,开展了大型导游队伍专业化培训。

  4.旅游宣传效应不断彰显

  全市开展了“万人健步行”“五一健康打卡”“梅河口啤酒节”“梅河口市首届海鲜节暨丹东·东港市海鲜文化旅游节”“四节连嗨”最美金秋季系列活动、“金冬季·踏雪寻梅”冰雪系列活动等系列旅游推介活动。结合季节和主题,持续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抖音APP上推出优质宣传信息,抖音号“玩转梅河口”荣获了“吉林省最具影响力抖音号”“优秀新媒体”等荣誉,持续保持全国前五的好成绩。宣传推介渠道不断拓展,参加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七届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旅游宣传推广效应持续彰显。

  5.旅游机制体制更加创新

  成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梅河口市旅游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旅游景区建设、管理、运营和推介宣传等重点工作。优化了全市现有的96个协会组织,组建了“梅河口市旅游协会”和“梅河口东北旅发集团”,搭建了“旅联体”战略平台,统筹整合域内、周边地区及长白山区域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召开多次“旅联体大会”,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51个地区实现市域外分支机构(营业部或分社)超过300家。

  (二)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这为旅游业振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

  吉林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打造以梅河口市为重要节点的“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2020年梅河口市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梅河口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旅游全区域、全时全季、全要素发展,打造吉林省东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和东北区域文化旅游高地,这为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十四五”期间,梅河口市全面继续实施“三三四四五五”战略,依托“梅河新区”建设,构建“市区合一”的城市空间体系,加快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这种发展态势为梅河口市高质量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

  (三)面临挑战

  进入新发展阶段,梅河口市旅游业处于规模总量迅速扩张、质量品牌升级的关键时期。然而,梅河口市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尚面临一定挑战,一是“后疫情”时代,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短期内动力不足,旅游业恢复趋势尚需时间;二是城区游对周边乡村旅游带动引领辐射作用有待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三是全市景区旅游环线串联设计上有待进一步优化,与长春市、梅柳辉东城市组团和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的协同联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商业、文体等产业融合明显加快,但深度广度有待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信息技术未充分渗透融合旅游业;五是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能级旅游服务平台较少,旅游产品开发和竞争力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三四四五五”战略部署,以打造美好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目标,以景城一体化为核心,以“两山两湖”建设为支撑,坚持“全域开发、全季挖潜、全链融合”,做精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线路、做大旅游项目、做活旅游市场、做强服务功能、弘扬旅游品牌,加快融入“长辽梅通康养避暑旅游环线”,精心打造吉林省东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和东北区域文化旅游高地,助推全省东部环线旅游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原则。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优化旅游环线,实现旅游业健康绿色发展。

  坚持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原则。强化“景城一体化”和“两山两湖”引领带动作用,以核心景区和节点城镇为依托,优化沿线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与梅柳辉东城市组团、哈大经济圈和长白山生态旅游圈协同作用,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坚持跨界融合、数字赋能原则。完善“旅游+”跨界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强化数字赋能,发展智慧旅游,提高旅游业发展能级和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原则。以创新为抓手,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科学组合旅游要素,统筹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线路组织和宣传促销等,丰富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旅游市场消费更加多元,旅游品牌竞争力更加强劲,多业态发展的融合态势更加鲜明,“一城引领、两翼齐飞”的全域旅游布局基本形成,以城市游为核心、乡村游为支撑、冰雪旅游和夜经济为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更加完善,加快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白山生态旅游圈”,建设成为吉林省东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和东北区域文化旅游高地。

  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全区域、全时全季、全要素发展,力争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旅游人次突破2000万。

  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推动中心城区景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两山两湖”建设,实现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十四五”期间,启动1个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成3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评定工作,持续推进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争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和示范单位2家。

  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全面提升完善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咨询服务、智慧旅游等旅游功能。到2025年,4A级及以上景区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厕所全部达标,旅游引导标识牌更加完善,服务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功能更加丰富。

  品牌影响大幅提升。“金冬季·踏雪寻梅”“梅河口啤酒节”“梅河口海鲜节”等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玩转梅河口”“梅河旅游”APP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全域旅游节点城市。

  三、重点任务

  (一)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依托梅河口市山水生态、历史人文、特色产业三大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作为“环长白山生态休闲观光圈”西北部重要的门户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打造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中的优质休闲度假名城,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编制《梅河口市西部旅游环线规划》,通过连点、划线、成片的方式,整合梅河口市西部文旅资源,打造形成特色文旅品牌。主动对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深化对接合作,将梅河口市打造成长春市的后花园和会客厅。提升梅河品牌形象,推进世基啤酒生态城、五奎山第五世界旅游度假区项目、天宝国际颐养冰雪旅游城等项目,着力构建工业旅游、商贸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老、休闲农业、民俗文化旅游体系,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强化城市中心区旅游集散核心功能,建设202国道休闲景观带,提升北中南三大旅游功能区。到2025年,打造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和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加快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白山生态旅游圈”,着力构建“一城引领、两翼齐飞”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优化城市游“核心”,引领“一城”品质提升。以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为主要承载,实施名城创建工程,串联海龙湖、啤酒生态城、“五馆一中心”、爨街、东北不夜城、梅小野星光花海、知北村、城市客厅和8个主题公园、36个城市花园,培育文化艺术、主题餐厅、创意体验等新型业态,重点引进“IP化”商旅文融合型业态,拓展公共休闲和体验场景,将啤酒生态城、东北不夜城和知北村打造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消费打卡地,提高消费热度和区域活力,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世基·啤酒生态城二期、东北不夜城二期建设,建成集男人街、女人街、儿童沙龙、运动潮酷、未来科技、主题餐厅、咖啡酒吧、艺术创意市集等板块、“街区+景观+购物+体验”四位一体的“美好世界”街区,打造美好生活沉浸式消费体验地,成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消费新地标。

  做精做强“两山”,强化“两翼”支撑作用。以五奎山和鸡冠山为南北“两翼”,树立梅河口乡村旅游地标。打造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寺院禅修和冰雪运动为特色,集旅游观光、森林运动、温泉度假、购物休闲等于一体的五奎山旅游度假区。强化鸡冠山“春登山、夏泡汤、秋赏枫、冬玩雪”四季乡村康养旅游特色,带动吉乐乡农业研学、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

  (三)丰富创新旅游业态模式

  做精做强夜间旅游。以东北不夜城、梅小野星光花海、知北村、啤酒生态城、城市客厅、各类公园,以及中心商圈、河东商圈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三大商圈”为核心,培育壮大梅河口“夜经济”。在夜购物方面,重点打造欧亚、维港城、商超、商业步行街等夜购载体;在夜美食方面,重点打造爨街、海鲜农贸市场、海龙湖十里铺、关东美食街、啤酒乐园等夜美食载体;在夜文娱方面,重点打造刘老根大舞台、万人体育场、长影及万达影院等时尚消费新热点。以丰富多元的业态和内容为夜间生活服务,全方位提升城市活力,延伸商务社交、高品质消费等场景,形成夜市、酒吧街、深夜食堂、深夜书店等特色产品,建成东北不夜城(爨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加快发展冰雪旅游。实施冰雪旅游壮大行动,积极参与建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把梅河口市打造成区域性冰雪旅游休闲中心。推进冰雪景区提档升级,推动海龙湖、鸡冠山、五奎山雪世界、知北村等冰雪旅游场地建设。谋划冰雪旅游节,重点打造冰雪观光、冰雪度假、冰雪运动、温泉养生、冬捕渔猎、冰雪节庆等独具“梅河服务”的特色冰雪旅游产品。积极承办省内大型冰雪赛事活动,加强公共室外滑冰场、滑雪场、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等场地场所建设。开展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令营活动,组织全国青少年冰雪赛事。加快推进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冰雪旅游度假区。

  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实施“四个十”乡村旅游行动,打造吉兴村、保兴村、河南村、湾龙沟村等1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加快山城保兴村乡村旅游及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建设,突出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体验型等不同类型,形成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1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区,按照“外土内洋”标准,打造旧乡土与新乡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培育稻田国际音乐节、梅河风情梨花节、朝鲜族民俗文化节、晒秋节等10个乡村旅游精品节庆,利用森林、康养、美食、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出乡村采摘节、民俗节等旅游品牌活动。

  打造生态避暑休闲旅游。借助“清爽吉林·22℃的夏天”的品牌优势,深度挖掘梅河口市山脉、森林、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消夏避暑旅游产品,培育生态精品线路,发展生态避暑休闲旅游。依托本市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森林健身、森林探险、森林娱乐、徒步野营等森林旅游产品,推进五奎山、鸡冠山等森林养生休闲度假项目建设。整体连片开发水系资源,重点推进磨盘湖湿地公园、辉发河湿地公园旅游项目建设。围绕高山避暑、乡村避暑、森林避暑、滨水避暑,推出各种特色避暑主题活动,打造集旅游、避暑、休闲、研学、美食、音乐、养生于一体的生态避暑休闲旅游。

  发展特色健康养生旅游。充分依托梅河口市优良的生态资源和医药健康产业基础,推动旅游与健康养老、康体休闲等融合发展,发展以中医药文化和健康养生为主线的特色健康养生旅游。结合梅河口中草药基地开发,探索打造集科技农业、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养生观赏基地,开发养生授课、名医问诊、慢活吧、养生茶楼和药膳养生餐厅旅游产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人工按摩等诊疗项目,努力打造康复疗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重点推进天宝国际颐养冰雪旅游城、鸡冠山、五奎山等项目建设。

  推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适度开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依托五奎山风景名胜区、鸡冠山、磨盘湖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依托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旧址,开发爱国教育、军事科教、户外拓展等旅游产品,打造梅河口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九龙口古迹、金代摩崖石刻、碱水石棚墓群,大力挖掘金代文化、碑刻文化等,讲好梅河口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海龙古镇的原始风貌,以老街巷、老房子、老石板路、老物件等为重要载体,开发具有古镇文化的民宿客栈、特色餐饮、精品酒店、文化演艺等旅游产品,打造以文化体验、民俗休闲、养生养老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旅游区。

  (四)促进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

  以“东北不夜城”“五馆一中心”、海龙湖、“美好世界”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文艺演出、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文创基地、旅游+沉浸式体验街区等文旅融合产品建设,培育壮大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创新发展少儿文艺培训,引导其将二人转、满族文化、朝族文化、街头潮酷文化等植入特色街区。以啤酒生态城、电商产业园、果仁产业园、方便食品龙头企业、大米龙头企业、泸州老窖、山城食用菌产业园、百年关东御酒坊等为核心,培育发展集“观光、制造、展销、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工业旅游,开发果仁礼盒套装、梅河精酿礼盒、香菇干伴手礼、蜂还巢伴手礼、方便食品套装、梅河大米礼盒套装等特色旅游商品,将满族、朝鲜族、梅小野水獭男孩、梅河精酿、梅河臻品等“梅河元素”融入旅游商品,开发独具梅河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利用梅河口丰富的山地、水系、冰雪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体育运动、青少年文体培训、文体赛事等文体旅融合产业体系。探索引入水上运动、户外运动公园、户外露营基地、星空观测营地和森林音乐会等文体旅游产品。制作开发梅河旅游打卡地图,创新景点打卡+文创体验+发圈集赞兑换消费券、伴手礼活动,以新媒体新手段推进文商工农康旅深度融合。

  (五)优化旅游精品线路

  打造吉林省东南部旅游集散中心,构建长春—东丰—梅河—柳河—通化南北联动轴和沈阳—梅河—辉南—吉林市东西联动轴,整合“梅柳辉东”城市组团优质旅游资源,辐射吸引哈长吉、沈阳乃至长三角优质客源,加快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实现旅游线路串联、优质客源平台资源共享、共同宣传推介、差异特色化联动发展。

  打造梅河口市域线轴带动点面优化的特色旅游线路。在梅城市区内。以辉发河湿地观光运动带为主轴,串联海龙湖-电商产业园-啤酒生态城-东北不夜城-普阳桥网红桥等文旅产业融合项目,形成“幸福梅河”的精品城市游线;在梅城西部区域内。设计串联市区-团结生态园-小奉天古城-河南村-皇粮米镇-鸡冠山景区-曙光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景区和乡村的西部精品旅游环线,打造成梅河口西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在梅城东部区域内。设计串联市区-五奎山旅游度假区-海龙古城-永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海龙湖景区等重点景区和乡村的东部精品旅游环线,打造成梅河口东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高标准规划推出504、202、303国道及山吉线、曙水线、梅海中线等精品旅游线路。

  组织开发“梅城两日游”“梅城一日游”“特色主题游”“乡村休闲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做精全域景区游、红色研学体验游、康养健康游、婚庆蜜月游、浪漫花海游、乡村冰雪游、城市冰雪游等2日游线路和东北第一幸福城体验游、城市休闲游、美食购物游、亲子自驾游、乡村自驾游、文化休闲游、红色旅游等1日游线路。开发“乡村是座博物馆”“稻花香里说丰年”“瑞雪寒梅 乡聚过年”等特色主题游线路。巩固“百村示范”创建成果,培育具有乡土风情、农事体验、避暑休闲、康体养生等复合功能的“乡村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等10条乡村旅游线路,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网络。

  (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梅河口市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立体化“1+3+N”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系统(即1个旅游集散中心、3个咨询服务中心、N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小镇、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集散服务。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快重点旅游厕所改扩建,提升旅游厕所特色,实现城乡旅游厕所全覆盖。加强旅游标志标识建设,完善旅游交通和公共服务标识系统,推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标准化,形成良好的自助旅游环境。

  完善全市乡村公路、通景公路、旅游服务区、旅游停车场,拓展梅河新区旅游交通线路,开通城乡旅游专线。依托交通路网和水系分布,加强景点、乡村整合规划和沿线旅游景区、特色风情村镇、旅游营地、驿站和绿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202国道休闲景观带和辉发河滨水休闲带。加快旅游营地驿站建设,开发自驾车露营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特色主题自驾旅游线路。推进“绿道+骑行公路”慢行系统建设,完善慢行系统功能设施,打造连通梅河口城区的生态绿道网络。完善旅游停车场建设,合理布局各类旅游停车场网点,确保停车场的规模和游客承载量相适应。

  加快建设“智慧梅河口”,搭建梅河口市智慧旅游虚拟平台,对接全省的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旅游设施,推进全市旅游业服务器、网络终端、传感器、摄像头视频采集终端、地感线圈和微波交通流量监测等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完善门票在线预订、统一结算系统、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消费券发放、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在交通干线和主要景点实现移动5G深度覆盖,在游客主要聚集区和等待区扩大和加强无线宽带超级WIFI网络覆盖。建设集旅游数据中心、旅游数据接入、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展示平台等于一体的梅河口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智慧旅游产业数据统计平台、智慧旅游应急指挥执法平台、智慧旅游监测监控平台、智慧旅游项目管理平台、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平台等旅游智慧平台。

  (七)扩大旅游品牌宣传

  实施旅游宣传精品建设工程,通过开展主题旅游线上推广、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优化“玩转梅河口”小程序等方式,加大新媒体宣传推介,丰富宣传媒介方式,打造梅河口市全媒体多平台旅游推介矩阵,强化品牌引领。通过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微信号、抖音号等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旅游宣传图文视频,筹备召开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扩大全市旅游影响力。与省内及各大知名网络媒体积极合作,通过同吉林日报大吉网、省电台旅游频道FM103.8、FM100.1和长春电台旅游频道FM96.8、FM106.3、今日头条、新浪等媒体平台合作,播出发布梅河口旅游系列活动软文、新闻通稿及活动介绍推广信息,全方位向各大城市的游客推介梅河口市旅游特色产品活动,增强域外引流效果。筹划参加全国各大旅游博览会,积极向北京、上海等重点省外城市开展旅游产品宣传推广,通过发放旅游宣传手册、文创产品及全网推送旅游宣传微视频,以“品牌展示+产品推介”的整合营销推广模式,将全市海龙湖、知北村、五奎山等旅游产品项目向广大域外游客进行充分展示,体现梅河新区新气象、新面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梅河口市“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年度计划,将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成立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建设专项办公室,加强对实施方案的指导、跟踪、督促,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推动政策会商、项目对接、利益协调,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二)强化政策支撑

  发挥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建设专项办公室作用,落实梅河口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梅河口市全域旅游规划等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金融财政等方面提出的产业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做到政策全覆盖,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协同建立全面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作为实施方案落实的重要支撑,促进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与提升,带动旅游示范区、集聚区快速发展,形成特色旅游产业集群。

  (三)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效应,争取现有的与旅游业相关的专项资金向旅游环线区域倾斜,重点支持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对重点项目在贴息、担保、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给予扶持;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林草等部门统筹考虑旅游环线周边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训

  优化旅游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资源统计和完善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抓好行政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从业人员四大队伍建设。建立旅游人才专家信息库,全面发挥专家学者对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进专业型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梅河口市助力打造中西部

  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方案

  2023年12月

 

 

 

  前  言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稳住农业基本盘,抓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梅河口市有着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与农特产品产业发展基础,是吉林省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农业基础,助力构建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既体现了梅河口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吉林省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规划》《梅河口市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梅河口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强化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结合梅河口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突出。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结合带,山地与平原过渡带,是我省中部和东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梅河口市是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沈吉、四梅、梅集铁路在此交汇,境内四条高速公路97.43公里、国省干线公路213.7公里、县道及农村公路2142.6公里,2019年11月,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推动我省“一主六双”的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资源禀赋优良。梅河口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08毫米,年均温4.6℃,降水集中于夏季。生长期年平均150天,无霜期年平均141天,最长159天,最短116天。土壤肥沃,梅河口市是吉林省省辖市,全市幅员2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2.3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到150万亩上下,建设高标准农田52.5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5亿斤以上。黑土地面积191.7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9.67%,土壤类型为白浆土、新积土、水稻土、灰粽壤、草甸土。水、土、热资源匹配良好,生态系统稳定,是我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粮食生产条件优越。主要种植稻谷玉米、水稻、大豆梅河口市水系属辉发河水系,河长10千米以上河流24条,境内主要河流有辉发河、一统河、大沙河、亮子河。全市蓄水工程392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海龙水库);中型水库2座(碱水库、新合水库);小Ⅰ型水库25座;小Ⅱ型水库113座;塘坝3788座。蓄水总库容2.29亿立方米;发展农牧业和水产养殖潜力较大。

  地域特色明显。以水稻、玉米为主要农作物,以人参、中药材、林业特产为特色,建设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围绕大米、果仁、山珍、方便食品、中药保健品、杂粮果蔬等六大系列产品,创建了梅河口市区域公共品牌“梅河臻品”。“梅河大米”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梅河口大米”集体商标的基础上,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中国自主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吉林老字号”;“帅猫”牌梅河大米、“富霞”牌梅河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9年,梅河口市被评为“中国皇粮御米之乡”,列入“中餐地域特色美食名录”。

  农业基础较好。截至2020年,梅河口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47个,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成91.94万亩,占梅河口市耕地总量的47.80%。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9.5万亩,含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2.69万亩,通过采取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加强了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田块整治,优化了机耕路、田间路布局,完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农业服务不断提升。引导农业生产向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完善农村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开展了“三农”信息化服务,创新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服务环节从耕种收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2%。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商贸物流综合市场群、农产品物流城、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传统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和升级,推动梅河口农产品交易电子化、产品流通冷链化的现代型交易流通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梅河口市农产品流通业快速发展。在全市各乡镇集中建设了乡镇电商服务中心1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90个、109个电商服务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

  二、重要意义

  (一)建设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建设粮食安全基地为目标,实施乡村战略为统领,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巩固粮食生产能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稳产高产、产业集聚、优势高效的粮食安全战略储备基地,有助于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绿色水稻、优质玉米、大豆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特色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稳定粮食生产,通过黑土地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田设装备水平,是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黑土地保护建设,提高和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发展水平,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可促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完善灌溉、电力、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改善、改良土壤,提高有效灌溉保障率,节约水电等消耗,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耕地分散经营、小型农机具频繁翻耕的状况,大力推广农田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动力,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劳动力不足这一关键问题。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增收需要通过粮食安全带和相关工程实施,提高农田质量,有利于发展具有梅河口市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有利于对优势特色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粮食安全带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对吉林省实现“千亿斤”粮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改善人居环境。粮食安全带建设需要保护和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互为推进的,对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有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通过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提供经济支撑,对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意义重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省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三三四四五五”战略布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为核心,保障粮食产能、恢复耕地地力。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为方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建设稳产高产、产业集聚、设施配套、特色优质、智能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水稻、玉米、大豆生产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特色平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科学布局农村产业,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形成以专业村、专业乡、产业园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扎实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有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力支撑梅河口市全面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实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梅河口市委、市政府主体责任,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依法依规统筹安排相关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坚持提升产能、强化落实。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立足优质水稻、玉米、大豆等生产供给,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仓储、流通设施,强化农业科技、农技装备、社会化服务等支持条件,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统筹把握不同区域土地土壤质量现状,针对水热条件、地形地貌、耕作模式等特点,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提高粮食产能保护取得实效。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主要产粮乡镇和产粮大户集聚,推动粮食生产与加工、物流、销售融合融通,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民俗文化融合发展。

  坚持农民参与、合力推进。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粮食产业链主体留在市域,把就业岗位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努力扩大粮食生产的合力。

  三、发展目标

  依托目前发展基础,立足“十四五”、展望2030年远景目标,聚焦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梅河臻品”品牌建设,着力创建乡村振兴试验区,打造全国知名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巩固提升粮食生产优势,助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1.近期目标(2022—2025年)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十四五”末期,黑土地保护的技术体系、推广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日趋完善。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耕地保有量17.3万亩,新增耕地2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面积116.94万亩,耕地质量比“十三五”初期提升0.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g/kg。建设完善现代化防洪抗旱减灾管理系统,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粮食产量稳定在17亿斤。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农作物耕种收水平达到9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持续加快,实现由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水平持续提升。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数字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数字农业成为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新的支撑点。乡镇及重点行政村5G建设基本覆盖;加快提升玉米、水稻、生猪肉牛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覆盖率

  ——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系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示范镇、精品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户“三级联创”,实现示范村工程建设由表及里全覆盖,重点实施绿化美化提升、农厕改造全覆盖、村庄清洁行动、污水治理工程,建成一批示范带动力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2.中远期目标(20262030年)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迈上17.5亿斤新台阶,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粮食生产基础进一步巩固。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制成能力更加凸显,粮食深加工成为价值提升的主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加优化,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表1  梅河口市助力粮食安全带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属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16

  17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8.7

  3.45

 预期性

保护性耕作面积

 万亩

  1.54

  5.00

 约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90.0

  93.5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1.0

  63.0

 预期性

 食用菌栽培规模

 万袋

  1300

  5000

 预期性

  棚膜蔬菜种植面积

 万亩

  0.44

  1.00

 预期性

  庭院经济规模

 万亩

  0.30

  1.80

 预期性

  肉牛养殖量

 万头

  3.6

  10

 预期性

  生猪养殖量

 万头

   

  100

 预期性

  家庭农场

  

   

  10000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

 亿元

  181.5

  300

 预期性

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

 万人次

  18.2

  90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00

  0.610

 约束性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

  %

  39.0

  43

 约束性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

  38.8

  43

 约束性

 秸秆综合利用率

  %

  58

  90

 约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7.5

与全市经济增速同步

 预期性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产业空间布局

  以我市19个乡镇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空间承载区域,遵循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各地产业基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生态保护等条件,打造“一心引领、三区联动、六带齐飞”农业现代化空间布局。

  1.“一心”引领

  按照全市“三个中心”战略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科技支撑能力强、商贸物流基础条件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资源要素集聚度高、综合效益非常显著等优势,聚力打造区域现代粮食安全生产物流中心,建设梅河口市区域粮食储备库,引领全市粮食带建设。

  2.“三区”联动

  打造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覆盖小杨乡、牛心顶镇、双兴乡、兴华乡、新合镇、康大营镇、一座营镇、中和镇等。重点发展绿优稻米、鲜食玉米种植,肉牛、生猪规模化养殖,大力开展秸秆饲料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造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

  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覆盖城区、李炉乡、杏岭镇、曙光镇、进化镇、黑山头镇、湾龙镇等交通便利的地域。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打造产业融合平台。

  打造农旅融合休闲观光区。覆盖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湾龙镇、进化镇、杏岭镇、山城镇等。依托域内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资源和磨盘湖国家湿地公园、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女真摩崖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开发乡村餐饮民宿、农业休闲观光、森林生态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

  3.“六带”齐飞

  菌类规模化种植加工产业带。以双兴镇、山城镇、海龙镇、一座营镇、杏岭镇为重点,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打造香菇、木耳、羊肚菌等菌类规模化种植加工产业带。

  三产融合畜禽养殖产业带。以一座营镇、康大营镇、牛心顶镇、新合镇、山城镇、中和镇为重点,落实“秸秆变肉”工程,引进皓月集团建设现代农牧产业园区,打造三产融合畜禽养殖产业带。

  棚膜蔬菜产业带。以李炉乡、海龙镇、山城镇、杏岭镇、曙光镇、黑山头镇、新合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庭院经济,提高蔬菜保供能力,打造棚膜蔬菜产业带。

  红松果仁种植加工产业带。以湾龙镇、双兴镇、海龙镇为重点,打造红松果仁种植加工产业带。

  大米种植加工产业带。以海龙灌区流域小杨乡、山城镇、中和镇、曙光镇、黑山头镇、湾龙镇、海龙镇为重点,发挥米业集团作用,打造大米种植加工产业带。

  休闲农业产业带。以吉乐乡、小杨乡、杏岭镇、进化镇、湾龙镇、山城镇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

 二、城乡融合布局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市”战略设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构建“以城带乡”机制,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打造“以工促农”机制,畅通城乡要素、商品双向流动,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城区人才进入农业农村,加速农产品、劳务进城。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一体设计、村镇融合产城联建,依托六大农村产业带推进农业农村城镇布局一盘棋、建设一张图、发展一张网,打造东北地区城乡融合、村镇融合、生产生活融合、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新标杆、新坐标。

                  

  第四章 重点任务

  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巩固提升、助力吉林省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切实改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区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掘粮食增产潜力,建设成为田间设施完备、农机农技农艺融合、粮食仓储物流匹配、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战略储备供应基地、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重点开展“九大工程”建设。

  一、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总体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重任,突出黑土地保护,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全程机械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切实提升梅河口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7亿斤;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5%;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分别达到60%;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保护性耕作面积稳定在5万亩;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

  (一)扛起维护粮食安全重任

  持续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确保粮食安全,全力保障“米袋子”。稳定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优水稻种植,鼓励种植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等特用玉米,因地制宜扩大大豆、杂粮杂豆、薯类作物种植面积,建设黄豆、玉米生产基地,开展粮豆轮作,构建“稳粮、优经、扩饲”三元种植结构。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优质粮食工程,立足国家级绿优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基础,充分发挥“梅河大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优势,依托丰源优品米业集团,扩大优质稻米种植面积,推进稻米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集中连片流转小杨乡、山城镇、中和镇等海龙水库流域内水田面积5万亩,高标准建设绿优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进绿色优质粮食工程。利用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契机,打造面积占比大、建设标准高、示范引领强的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选树一批典型示范优质粮食生产、服务主体,提高绿色优质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着力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企业为载体、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适度规模经营范式。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通过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助资金。鼓励“土专家”“田秀才”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二)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

  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深入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的衔接配套,培育推广抗旱农作物品种,着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力普及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海龙灌区、一统河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末级渠系改造,强化小型、促进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田蓄水、引水、排水设施,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

  (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整体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实施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到2025年,实现适宜区域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四)全面推进全程机械化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和财政补助资金作用,提升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水平,推进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精量播种、水稻育(插)秧、收获和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绿色环保、抗旱节水、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模式,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增强农机大户自身实力,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全市农机服务产业化快速发展。

  (五)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强化化肥农药管控。推进化肥科学施用、高效利用、集成应用和替代使用,集成推广一批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化肥减量增效科学施肥技术,大力推广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依托梅河口市丰富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原辅材料,建设有机肥生产基地,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强化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广生态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生物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推广应用,强化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指导,扶持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统防统治面积。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

  着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机械化为支撑、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协同推进饲用加工与草食畜牧业发展,有效推进秸秆过腹还田。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肥料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对接全省千万吨粪污处理项目,全面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强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农用有机肥转化。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有机肥统供统施等社会化服务,打通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堵点。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加快构建农牧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循环农业,支持规模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等方式,开展“集中规模饲养+适度规模牧场+合理饲料用地”种养一体化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种植户根据作物和土壤特性施用有机肥,加快形成区域性“饲料种植—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加工粪肥—还田沃土”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重点实施中粮集团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猪工厂产业联盟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专栏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22万亩高标准农田。

  2.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50公顷,旱田改水田面积100公顷,项目区涉及中和镇、进化镇、红梅镇。

  3.海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完善渠首工程及10座小水库改造灌区渠道,渠系建筑物现代化改造。

  4.海龙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渠道改造50公里,建筑物改造100座。

  5.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建设项目。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科研和推广单位为支撑,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6.水土保持工程。政府投资2000万元,开展侵蚀沟治理100条和黑土区保护工程。

  7.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对一统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衬砌渠道32公里,渠系建筑物38座。

  8.水库清淤工程。对全市116座水库进行清淤。

  9.大水网工程。协调落实吉林省大水网工程配套工程。

  10.玉米秸秆纤维素生产项目。安装一条年产3万吨玉米秸秆纤维素生产线,建设与项目相关的配套工程。项目年综合利用3.6万吨玉米秸秆皮。

  11.国能梅河口天然气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产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生物质肥料6万吨,年利用秸秆15万吨、畜禽粪污20万吨。

  12.年产20万吨溶体塔式高浓度复合肥项目。由梅河口市阜康化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项目占地60000平方米,计划建设溶体塔式高浓度复合肥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购置尿溶槽、一混槽、二混槽、收料盘、研磨机等配套设施。

  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一)积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紧扣“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和带动增收”三大环节,积极培养一批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个人信用记录良好、具有领办村级产业项目实力和能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精心设置培训内容,把发展状况良好的行政村、龙头企业作为教学和实训基地,强化现场培训和示范观摩,采取案例教学或经验交流形式,提高致富带头人带动意识和创业能力。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布局与规划,尊重个人意愿和个体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强化财政、金融、科技支持,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合理选择创业项目,拓展创业渠道。实行致富带头人孵化创业跟踪制度,突出致富带头人带动增收作用考核,产业项目重点向带动能力强、增收作用好的致富带头人创办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倾斜。

  (二)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加快培育1万户家庭农场、1万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发挥其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依托山城镇、海龙镇及4个围城乡镇、6个沿202国道乡镇,打造环城及202线的棚膜经济带,发展蔬菜、瓜果等;采取专项债、政府补助、经营主体自筹等方式,2023年建设1000亩冷棚、1000亩暖棚。支持设施园艺规模园区建设,蔬菜大地种植达到10万亩。发展壮大现代畜牧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贯彻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强肉牛强乡强村建设,抓好生猪、蛋鸡、长白飞鸭、梅花鹿等特色养殖,发展养殖50万头品牌猪90万只品牌鸡和10万头牛。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整合农业科技入户、农技推广、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等涉农项目,优先安排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施。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带动社员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壮大水稻、食用菌、中草药种植、梅花鹿养殖、肉牛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中试、加工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食加工,建设清洗包装、冷藏保鲜、仓储烘干等设施。加大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力度,提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宣传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等,营造自我提升的氛围。充分利用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水稻、玉米、大豆等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优势,鼓励公职人员下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以面粉加工,面条制作、饺子皮、豆腐、粉条等食品为主的农村家庭小作坊。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占总数的15%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占总数的5%以上,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300个以上;农村家庭小作坊达到300个以上。

  (四)培育领军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施“四上企业”培育扶持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耘垦牧业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带动农户养殖肉鸡,发挥丰源米业国有企业作用,扩大绿优水稻种植规模。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壮大中和镇郝四姐煎饼、牛心顶镇富裕森食品调料、水道镇红动酒业等企业规模,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支持域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投资上项目,鼓励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扩能改造上规模。支持企业参与实施农业科技项目,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

  三、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

  (一)科学推进保护性耕作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应用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械及实用高效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土壤扰动,减轻风蚀水蚀,防止土壤退化。扎实开展保护性耕作试点示范,探索开展整乡整村推进,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到2025年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稳定在5万亩。

  (二)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通过多点位、多方式试点探索适合我市地形地貌的黑土地保护模式,积极推广玉米秸秆深翻、混碎、旋耕、深埋等还田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水田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耕地质量。

  (三)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加强侵蚀沟治理,针对沟道侵蚀特点,在中山、低山和丘陵区域,以林草措施为主重点治理耕地小型侵蚀沟;采取布设谷坊、沟头防护、截水沟、沟道滩岸防护等工程及林草措施综合治理中型侵蚀沟,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针对山丘沟壑、低洼易涝区,因地制宜采取种植生物篱带、修建条田化排水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改善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提高黑土地生产能力。

  (四)加强黑土质量监测与污染防治

  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能力,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检测评价机制,完善各地质量监测评价网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禁引入“三高”项目,加快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严防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外源性污染,严控化肥农药农膜面源污染。

  (五)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严格执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实行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和督察制度,将黑土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创新保护机制、市场机制与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承包者与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建立包括财政资金、各类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专栏2  耕地地力培肥工程

  

1.黑土地保护五大技术模式推广工程。

  ——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应用。在低山丘陵区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覆盖垄作种植、玉米秸秆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模式。

  ——水稻稻草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灌溉条件充足的水稻种植区,以水稻稻草粉碎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他田间管理技术,探索实施稻草全量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坡耕地保土提质综合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重点在低山丘陵区和漫川漫岗黑土区5度以下坡耕地,探索实施以等高种植为主推技术,集成其他田间管理技术,着力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构建肥沃耕地。

  ——玉米秸秆堆沤培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区周边、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玉米秸秆与畜禽粪肥堆沤还田为主推技术,集成其他管理技术,着力解决畜禽粪污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米豆轮作黑土地保护培肥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积极申报国家在东北地区开展轮作试点项目,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推广玉米与大豆作物等轮作,实现固氮肥田、用养结合。

  2.深翻+有机肥施用工程。推广实施秸秆还田与“深翻+增施”有机肥还田为主的综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实施秸秆机械粉碎翻压或碎混还田,配套施用有机肥,推进畜禽粪肥资源就地就近发酵腐熟和还田利用。

  2025年,推广实施“深翻深耕+有机肥还田”技术模式71万亩。

  3.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信息服务,探索配方肥补贴方式,推动配方肥应用。

  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因地制宜推广“两废”资源就地就近循环利用模式。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力争建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示范点。

  四、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工程

  依托特色资源,聚焦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成应用一批现代化种植加工技术,创建一批专业村和特色小镇,全力打造梅河大米、食用菌、中草药(林特)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加速梅河口市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025年,梅河大米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17亿元;香菇等食用菌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1.2亿元;中草药(林特)产业集群分别实现产值1.9亿元。

  (一)打造梅河大米产业集群

  发挥梅河大米“中国皇粮御米”品牌优势,加强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梅河口市大米集团整合重组,以海龙水库上游小杨乡、山城镇片区20万亩绿优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打造梅河大米产业集群。依托“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稻米精深加工能力水平,积极开发糙米、胚芽米、方便营养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强与正大集团合作,推进现代化米业加工项目,建设常温米饭生产线,使梅河大米产业从“卖米”转为“卖饭”,大幅提升梅河大米产品附加值。深化与浙江丽水市粮食产销对接,推动大米加工产业“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推动梅河大米规模层次和品牌影响力跃升新台阶。

  (二)打造香菇等食用菌产业集群

  依托双兴木耳、山城镇香菇产业基础,以双兴镇、山城镇、海龙镇、红梅镇、杏岭镇、李炉乡、一座营镇为重点,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打造香菇等食用菌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山城镇香菇小镇、双兴镇木耳产业小镇,发展食用菌专业村30个、专业户3000户,到2025年食用菌栽培规模突破5000万袋。主推棚室食用菌立体培植技术,引进外埠食用菌科研产业化成果,开展食用菌优质种质资源试验扩繁,加大食用菌菌种培育和开发。培育食用菌栽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山城镇鑫鑫、烨盛和双兴镇新盛等食用菌合作社做大做强,走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之路。加强与吉林农业大学研发团队合作,加强食品、保健、医药、软饮料等产品以及食用菌干制品、活性成分提取及其他精加工产品开发应用,扩大食用菌精深加工规模,形成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食用菌产业格局。

  (三)打造中草药(林特)产业集群

  加强中草药优良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以小杨乡、水道镇、吉乐乡、山城镇、兴华镇、杏岭镇等为重点,建设5万亩标准化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打造中草药种植产业集群。支持“吉林省(国家)北药基地”核心中草药大品种规模化种植,鼓励中成药生产企业开展中草药规模化种植,稳定林下参种植规模,研发引进推广平地人参种植技术,提高平地人参种植规模;扩大五味子标准化种植,强化五味子产品质量控制。加快推进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天鹿园为引领,加大梅花鹿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推进梅花鹿标准化养殖;积极推进鹿茸、鹿胎、鹿血、鹿肉等精深加工,开发“鹿血酒、鹿茸血”等酒品系列、“鹿胎羹”女士养颜产品以及手撕鹿肉、酱卤鹿肉、鹿肉丸、鹿肉酱、鹿肉水饺等食品,不断增加鹿保健品、休闲食品等产品品种,推进集养殖、产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婚庆服务等于一体的梅花鹿链式集群发展。

  专栏3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重点项目

  

1.正大集团方便米饭项目。占地183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共建设孵化器厂房、综合办公楼、动力中心、污水处理站等。一期建设常温米饭生产线,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二期建设常温菜肴生产线,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三期建设冷冻食品生产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2.梅河口市立元食品厂米线加工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引进自动化米线生产线4条,年生产米线3500吨。

  3.山城镇食用菌扩面项目。整合全镇育苗棚、蔬菜大棚等1000个闲置棚膜资源,用于发展食用菌生产。

  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导向,跨界配置现代产业要素资源,培育融合主体、搭建融合载体、丰富融合业态,切实推进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将梅河口市打造成为吉林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力争培育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建设省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个以上,将梅河口市打造成为吉林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及东北三省一区最大的农产品(果蔬)批发市场、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节点城市

  (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建设

  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企业。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推动休闲食品、餐桌食品、特医食品、保健食品产业全面发展,壮大酒精、果仁、矿泉水、酒类、冷面产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把品种做全、品质做优、链条做长,让附加值留在本地,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推进玉米全产业链发展。加强与吉林农大、通化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优质加工型玉米和饲用型玉米品种,建设百万亩优质、特用玉米生产基地。巩固提升玉米精深加工能力,突出食品化、饲料化方向,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加工和玉米主食化生产,重点开发玉米淀粉糖、玉米蛋白粉等食品,全链条挖掘增值潜力。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阜康酒精为核心,加快推进玉米精深加工业升级,提高自主转化能力。支持阜康酒精实施上量、上市“双上”工程,利用阜康酒精生产优势,深化与泸州老窖、烟台啤酒、菊乃香酒业合作,打造白酒、啤酒、清酒产业基地;抓住与泸州老窖建设东北亚白酒生产基地契机,打造高知名度的酒类产品品牌;研发推广“梅河精酿”系列产品,打响梅河啤酒品牌。

  (二)打造区域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围绕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加工、利用专项债等加大政府投入,谋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商贸物流大项目,打造区域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引进广州江楠集团,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的农产品批发及冷链物流项目,打造东北最大的农产品(果蔬)批发市场;引进浙江传化物流,建设“公路港”项目,设立东北区物流结算中心,打造服务全省、辐射东北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三)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依托电商产业园,完善农村电商服务支撑体系,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电商产业园升建扩容,重点推进“梅河臻品”网红直播大厦项目建设,提高梅河口市农村电商直播孵化基地建设水平,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加快电商产业园阜康酒精5G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首家5G+智慧仓储物流中心,以5G智能化仓储物流中心为依托,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市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加快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支持在淘宝、天猫、京东、邮乐网等知名电商平台打造梅河口农产品地方特产馆。设立直播运营商引进、网络主播引进、网红创业项目奖补、传统企业转型奖补、人才队伍培养等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完善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基础条件,创造成长宽松环境,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发展壮大电商主体。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触电”,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推送等新形式,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

  (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

  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作为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实施载体,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体系,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强镇。加强各类平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支撑,加快现代技术装备集成。重点推进梅河大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和国家级产业园创建,着力创建梅河果仁、食用菌、长白飞鸭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杏岭镇加快建设以棚膜蔬菜和水稻种植为主、以现代化禽类养殖和庭院经济为辅、以特色民宿餐饮和乡村旅游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起步区;持续推进啤酒小镇、冰雪小镇、果仁小镇、木耳小镇、朝鲜族风情、皇粮米镇等建设。

  (五)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加快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通过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建设,将运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加快推进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和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各类公益性服务、合作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有机融合,构建以社会性为主体、公益性为支撑的农业全过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农资供应、饲料配送等社会化服务,推行“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办创意设计、管理咨询等新型服务组织。到2025年,全市培育开展统一耕种收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30户,扶持开展航化作业服务的专业主体40个,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专栏4  三产融合工程重点项目

  

1.麦孚营养特医食品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32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特医食品粉剂2亿罐(袋),口服液1亿瓶(包),果冻凝胶5000万支。

2.圻祥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6007.5平方米,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建设速冻禽肉加工生产线2套、面筋生产线3条。

3.泸州老窖白酒生产基地项目。引进泸州老窖集团,建设中高端白酒生产基地。

4.精酿啤酒产业基地项目。依托啤酒小镇加快品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精酿啤酒产业基地。

5.菊乃香清酒公司新建生产项目。占地50亩,建筑面积3.9万平米,生产清酒及清酒衍生产品。

6.昌德食品有限公司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开展甜玉米深加工。

7.“福来食集”休闲方便食品直销和体验店项目。正大集团投资经营中日泰2000多种休闲方便食品。

8. 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起步区建设项目。确定畜牧产业及绿色特产镇和棚模蔬菜重点镇发展方向,在杏岭镇突出发展水稻、玉米种植产业,推进畜牧养殖产业,着力发展棚模蔬菜种植,将杏岭镇打造成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起步区。

9.阜康酒精5G智能化仓储物流基地项目。拟建智能化粮食收储设施、大宗货物中转配送区、车辆服务中心、综合办公楼等。

10.方便食品加工产业园区项目。围绕电商产业园孵化器配套项目,谋划该项目,推进建设高新区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和梅河口市香妮食品有限公司投资的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场地等各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和服务,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

11.梅河口市农产品冷链及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项目。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打造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批产业园(请校对表述)。一期投资15.5亿元,占地面积约5.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冷链农产品年加工储运30万吨(请校对表述),配套建设收储加工车间、冷链库房、现场交易大厅、信息化管理平台及配套附属设施。

12.梅河口市高新区健康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规划引入企业80100户。主要建设集方便食品、特色食品、果仁加工、平台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一期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220亩,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云库、动力中心、污水站等,重点引进冷面、烤冷面、米线、米肠、麻辣烫等具有东北区域特色休闲方便食品产业,并配套食品研发、质量检测、仓储物流、展示博览、美食体验等相关产业,打造生态产业园区。

13.梅河口高新区特医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项目一期占地328亩,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质检办公楼2栋,生活楼3栋,专家楼3栋,综合办公楼1栋,体验营销展示中心1栋,人流门卫1栋,物流门卫2栋,仓库2栋,生产车间4栋,生产车间及仓库3栋,玻璃连廊1套。

14.梅河口市三生植物食品有限公司饮品项目。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改造原有厂房并新建生产线3条,主要产品有松仁露、松仁玉米、松仁咖啡、矿泉水等。

 六、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工程

  围绕全省畜牧业产业集群部署,大力推进“秸秆变肉”“粮食变肉”的肉牛建设工程。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稳步发展生猪养殖,加快发展家禽养殖,突出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完善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发挥畜牧业中轴产业作用,建设承载粮食及其副产物转化增值的畜牧大产业,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025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小区)达到65个,生猪养殖量达到50万头;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小区)达到50个,肉牛养殖量达到10万头;禽类养殖量分别达到1000万只。

  (一)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实施10万头肉牛工程,大力发展肉牛全产业链经营,以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大力培育和引进饲料加工、品种改良、健康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开发、冷链物流、有机肥生产等产业化项目,创新全产业链节点融合发展模式,实现饲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养殖体验、休闲观光等有机融合,延伸肉牛产业链,提升肉牛价值链,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经济效益高的肉牛产业集群。积极探索“种公牛站+繁改站点+基础母牛场(户)”“屠宰厂+育肥牛场(户)+母牛养殖场(户)”“村集体+养殖户+种植户+秸秆饲料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肉牛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建设集肉牛养殖区、肉牛食品深加工区、活体交易物流基地于一体的梅河口市肉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

  (二)稳定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

  实施“百万头品牌猪”工程,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高级别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支持生猪养殖场(户)改造基础设施,加快普及“无抗养殖”。鼓励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中粮集团吉林分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以新合镇、中和镇、湾龙镇、一座营镇、杏岭镇、进化镇、兴华镇等为重点,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打造一批高标准生猪养殖示范村。完善生猪标准化饲养管理规程,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三)扩大禽类标准化养殖规模

  实施“百万只品牌鸡”工程,按照禽类良种化、饲料高效化、生产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环境友好的禽类标准化生产示范场,扩大鸡鸭鹅等禽类标准化养殖规模。推进禽类标准化养殖场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依托吉林正方农牧有限公司、吉林金燕农牧有限公司、梅河口吉佳特种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鸭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重点建设长白飞鸭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长白飞鸭健康养殖、屠宰加工、熟食品加工、羽绒制品生产全产业链,持续开拓长白飞鸭系列商品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体系。

  (四)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水平

  引导养殖主产区发展屠宰加工业,持续推进畜禽屠宰加工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配套冷链配送体系。严格准入门槛,加快小型屠宰加工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支持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肉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吉林正方农牧有限公司、吉林金燕农牧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发展全产业链经营,围绕延链扩链强链补链,以工业化思维推动鸭鹅加工业发展,重点建设“一都一库”,打造1500吨“中国肝都”和2万吨“鸭肉库”。加强行业监管,严格执行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规程,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促进屠宰行业向规范化、现代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指导畜禽养殖、交易、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从业者主动改善动物防疫条件,落实强制免疫、清洗消毒、检疫申报、疫情报告等要求,支持养殖场(户)或第三方服务主体自主选购疫苗、自行开展免疫、在线申领补助。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推进强制免疫档案电子化,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严格落实人畜共患病防治措施,加强部门沟通和联防联控,降低重点人畜共患病的畜间发生、流行和传播风险。加强动物检疫监管,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加快推进全市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建设集养殖、防疫、检疫、监督、追溯于一体的市级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标识溯源系统,提升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基层兽医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管理,提高兽医工作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杜绝使用违禁兽药,积极探索使用兽用抗菌药替代品,减少使用促生长类兽用抗菌药,实现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全程可追溯监管。

  专栏5  养殖业规模质量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梅河口市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主要由梅河口市田源农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0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5万平方米,重点建设肉牛养殖区、肉牛食品深加工区、活畜交易物流基地,其中,肉牛养殖区(中和镇、新合镇、一座营镇)占地面积147.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773万平方米;肉牛食品深加工区占地面积41.29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3836万平方米;活畜交易物流基地占地面积13.33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56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养殖区可形成2.55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肉牛食品加工区可形成20万头肉牛的屠宰与深加工能力,活畜交易物流基地年可交易量达50万头。

2.肉牛养殖产业扶贫基地配套设施项目。占地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养牛附属配套设施。

3.肉牛养殖项目。建设主体为梅河口市双兴牧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00平方米,牛舍7栋,饲料车间1栋,综合楼一栋。

4.梅河口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猪工厂产业联盟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主体为中粮集团吉林分公司,一期工程建设高标准养殖场5个,占地共计150亩;新建配套设施厂2个,占地约60亩;二期工程计划在团结村建设屠宰场一个,占地200亩。

5.畜禽养殖基地项目。由企业投资,占地面积500亩,年出栏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000头。

6.金燕农牧优质鸭肥肝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地点在进化镇,包括屠宰厂、冷库、产品深加工厂、科技研发中心、电商平台及配套的附属设施等内容。项目建成后,年可屠宰300万只填鸭,生产1.2万吨鸭肉,年可生产优质鸭肥肝1500吨,精深加工肥肝500吨,生产畜禽饲料8万吨,生产有机肥8万方,带动就业500人。

7.2000头肉牛养殖项目。在山城镇饲养长白山黑牛2000头,年生产有机肥(牛粪)4700吨,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年净利润1300万元。

8.生猪、梅花鹿养殖牧业小区建设项目。在曙光镇以东太平村、同胜村、安乐村和农安村为基础,发展种鸭、肉鸭、生猪和梅花鹿养殖,5年内养殖生猪10000头,梅花鹿种鹿100头、普通鹿500头。建成省级生猪养殖牧业小区。

9.畜牧产业综合体项目。在湾龙镇三兴村发展肉牛养殖1.2万头,年消耗秸秆22万吨,建成梅河口市第二大肉牛养殖基地。在三兴村、共安村和农安村建设具有养殖、销售、展示和服务于一体的畜牧产业综合体。

10.小杨乡养牛项目。建设地点在小杨乡保祥村、姜家街村,自筹800万元购置幼牛、养牛设备、新建牛棚。

11.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项目。在新合镇规划992亩建设厂房,与皓月集团合作,在新合镇发展肉牛养殖1万头。

 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农业技术产业研发平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3%。

 (一)搭建农业技术产业研发平台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实施协同创新平台培育行动计划,整合科技力量,搭建农业技术产业研发平台。支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采取自建、共建、并购等方式建设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持续加强关键环节的研发部署,组织攻关一批现代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突破一批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循环农业关键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参与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食品加工、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等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本地转化,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栽培、生态健康养殖等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进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农民在生产环节加大科技使用,依托农业传感器实现生产测控精准化,运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运营环节,加快建设“准确、及时、快捷、有效、全覆盖”的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体系,搭建具有技术集成应用、农业科技转化功能、服务便捷化的“梅河平台”,为农民、生产性服务企业、农业科研院校提供对接渠道。促进农民、研究机构、企业之间大规模数据共享、沟通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打造梅河特色种业创新体系,建立集种质资源保护创制、新品种选育、品种测试与检测、种子种苗快繁和试验示范于一体的种子研发基地,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的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深入推进育种联合攻关。

  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支持吉洋种业、日丰种业、诚信种业等良种培育企业发展壮大。

  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加强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建设,加大种业基地基本农田、灌溉系统、道路、智能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种业基地现代化水平。建设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重点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和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农业良种选育技术研究、良种繁育技术开发和良种推广应用,发展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强化畜禽育种场(区、圃)建设,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以扩繁场和改良站为支撑,以检测中心为保障,完善提升“曾祖代场-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场”四级金字塔状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万家福种猪繁育基地、吉顺发种鸡繁育场等原种场、祖代场、扩繁场和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建设。以梅河特色鱼类为重点,加强水产良种场建设。

  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知识产权奖励激励机制和高成本失信惩戒机制。提升种业市场服务和监管能力,推动服务监管能力现代化,大力推动数字科技在种子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提升种子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种子育繁销全程可追溯。加大种业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四)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搭建数字农情监测预警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加快建立数字农情监测预警平台。完善数字农情预警机制,建立农业水土资源环境、农作物长势和产量、灾情虫情、动物疫病等监测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平台。以水稻产业为重点,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三系统+一中控”智慧农业项目。强化病虫草害数字监测和信息传递系统平台建设,构建市乡村三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健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可视化,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做到准确监测、及时预报、快速反应、科学防控。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建设。通过政府设立基金、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农业智能传感器、区块链、5G等数字农业装备建设,以生产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在粮食产业集成推广大田物联网测控、遥感监测,动态监测农作物长势、病害虫害等信息;在畜禽养殖产业重点推进圈舍通风控温、空气过滤、精准饲喂等智能化设备;在棚膜产业集成推广环境监测和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工厂化育苗系统等。着力发展以农业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通过数字科技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6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1.吉林紫鑫梅河口大健康科技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占地面积75亩,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网络营销中心、高科技产业测试检测中心等。

  2.长白山医药健康基地项目。突出发展药品生产和总部经济,以及物流、包装、研发、检测等相关配套产业,全力打造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医药生产、商贸物流、中药材种植于一体的国家级长白山医药健康基地及中国北方药材药品交易市场。

 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工程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治理有序的宜居乡村。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千村示范创建行动,围绕国道202、303、504沿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村180个。

  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5.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实施“千村示范”创建工程,以“生态、美丽、宜居”为目标,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坚持“先点后面、建管并重”围绕国道、省道、旅游沿线以及近郊乡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美丽乡村集聚区,系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示范镇、精品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户“三级联创”,分类有序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加强生产流通领域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同步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加快农村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深入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降低运行成本。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易腐烂垃圾和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纳、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贮存和处置、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

  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全面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加强村庄风貌引领,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高标准开展千村示范创建工作,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向房前屋后、居室内外、菜地禽舍延伸。

(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服务群众重要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推进常态化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搭建系统化的村民监督平台,维护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坚持以自治为核心,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加快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着力建设智慧乡村。

  专栏7  乡村建设行动工程重点项目

  1.乡村水综合治理工程。政府投资在19个乡镇小型河流结合美丽乡村开展生态治理工程。

  2.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对标全国最美农村标准,实施“名乡镇”创建工程,重点打造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卫生城镇、平安乡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推进花园镇区、花园村屯建设。

  3.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处理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量600吨,设置环卫停车调度中心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4.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在李炉乡、进化镇、红梅镇、曙光镇等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

 九、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聚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健全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先行示范城乡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强动能。2025年,自然屯通硬化路比例分别达到100%。

(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公平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网连接,支持城市公交向乡镇延伸,推动供水、供电、供热、信息等设施向乡镇和村屯延伸。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项目,深入实施村庄间、村庄内主干道硬化路畅通工程,健全农村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强化农村运输集散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护,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综合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农村能源供给体系,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发展。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提高教龄津贴标准,绩效工资核定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加强乡村青年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促进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继续实施“特岗计划”,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轮岗。推进农村教育数字化,引入线上名师、名校课程,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治共享。继续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增加校舍、食堂及校车等教辅配套,合理规划校车接送路线。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完善县级医院支援乡卫生院长效机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打破城乡公共文化壁垒,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制度健全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平台开展“文化惠农直通车”“农民文化节”“送演出下基层”等主题活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畅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通道。积极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放宽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条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流动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到2025年,力争吸引5万名农民进城变市民。完善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激励制度。建立待遇提升“绿色通道”,让更多组织人才、技术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的工资待遇,拓宽村干部晋升路径,打通乡村用人通道。出台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精准扶持政策,提升农村对创业人员的吸引力。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管理机制改革,加快基层教育、卫生职称改革,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农产品集散地、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交易(会展)中心建设和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力度。依托梅河口市知北村、年货大集,打造常态化节假日农产品大集,鼓励企业物流发展,支持第三方物流,整合供应链,提高重要农产品流通规模和效率。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应用,鼓励市场流通主体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在线商务与管理,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落实国家储备粮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跨区域应急调运、调剂机制。

  专栏8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重点项目

  

1.安全饮水保障工程项目。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升级。

2.农村公路新改建设项目。投入29262万元,改造老旧水泥路347.427公里,投入2817万元,新建自然屯通硬化路42.495公里。

3.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改造农村公路危险桥梁13座。

4.建制村候车亭项目。新建建制村候车亭220个。

5.梅辉一级公路新建项目。新建“梅河口至辉南县朝阳镇”一级公路,路线全长约35.2公里,起点为李炉乡连山村,途经东泉村、海龙镇先锋村、城南村、新合镇双胜村,终点为新胜桥辉南县交界。

6.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持项目。对有大中型水库移民的村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7.高新开发区起至五奎山燃气主管网项目。铺设高新开发区起至五奎山燃气主管网18公里。

8.中能建投梅河口市300MW风电项目。规划建设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300MW

9.梅河口绿动新能源有限公司400MW风力发电项目。建设200MW规模风力发电项目。

10.中广核新能源吉林分公司梅河口风电项目。在山城镇规划新建风电项目100MW

11.绿动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建设100MW光伏发电项目。

12.数字梅河口项目。由市政数局负责,主要包括数字化发展基础、数字政府建设、“数字+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产业新业态培育。

13.梅河口市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由市卫生健康局负责,主要包括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电话机器人系统、智联网医疗平台。

14.5G主城区及大乡镇覆盖项目。梅河口移动公司 405G宏基站主设备建设,及相关的配套电源改造。

15.5G主城区及大乡镇覆盖相关传输配套项目。梅河口移动公司405G宏基站配套的光缆、设备和管道投资。

16.山城镇客货运综合枢纽站建设项目。山城镇客货运综合枢纽站建设项目,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市委市政府领导,强化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作用,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组织实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项重大工程,促进全市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建立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协调机制,统筹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推进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强化政策配套性、兼容性,协同推进

 二、强化政策保障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完善黑土地保护、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菜篮子”供给保障、乡村旅游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围绕加速乡村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引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民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民返乡创业就业、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三、优化营农环境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关系,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创新金融服务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证券、担保、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梅城展业。加大政府购买金融创新支农服务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育繁推、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设立专项资金为畜牧养殖、棚膜经济、农村电商等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引导银行加大农业农村投资。积极利用“政银保担”,大力发展“吉农牧贷”,创新物权担保贷款,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覆盖面,多领域、多渠道丰富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五、强化评估考核

  强化实施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纳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责任分工为依据,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评估实施成效,奖惩兑现,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充分调动责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